010-59473455 13691128829
中央“泼冷水”,零碳园区不是政绩秀,真高地要这样建!
发布时间:2025-08-06 浏览量:4

在“双碳”目标日益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零碳园区建设被寄予厚望,成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然而,随着各地纷纷上马零碳园区项目,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干快上”“盲目跟风”的现象,甚至出现了“零碳”成为“虚名”的问题。中央对此也有所警醒,强调“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而是要建设“绿色转型高地”。那么,真正的零碳园区究竟应该如何建设?如何避免“政绩秀”?本文将从政策导向、建设路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1754471164457531.jpeg

一、中央政策导向:从“零碳园区”到“绿色转型高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标志着国家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央提出,零碳园区是“双碳”战略的重要实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重要抓手。零碳园区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更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然而,中央也强调,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而是要“久久为功”。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强、挑战性高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扎实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各项工作。  

1754471073754206.png

二、零碳园区建设的现实挑战与误区  

尽管中央政策导向明确,但现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  

“大干快上”与“盲目跟风”  

一些地方在缺乏充分调研和科学规划的情况下,盲目上马零碳园区项目,导致资源错配、重复建设,甚至出现“零碳”成为“虚名”的问题。这种“大干快上”的做法,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影响园区的长期发展。  

标准不一、技术支撑不足  

当前,零碳园区建设面临规则标准不一、技术支撑不足、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如何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明确建设标准和验收机制,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政绩秀”与“绿色转型高地”之间的差距  

一些地方将零碳园区建设作为“政绩工程”,缺乏对绿色转型的深入理解和系统规划,导致“零碳”成为“虚名”。真正的零碳园区,应是“绿色转型高地”,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三、如何建设真正的“零碳园区”?  

要建设真正的“零碳园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发展阶段,科学制定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和方式,避免“一刀切”和“大干快上”。零碳园区建设应注重“宽进严管”,梯次推进,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强化技术创新与数字化管理  

零碳园区建设应注重技术创新,推动能源、产业、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例如,通过数字化精细管理、智能微网系统、多能互补能源供应系统等,提升园区的绿色化水平。同时,应加强与国际标准接轨,如科学碳目标(SBTi)、CDP碳披露等国际标准。  

政策支持与市场导向  

政府应出台支持政策,通过金融、财税、科技帮扶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零碳园区建设。同时,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推进的绿色转型格局。  

强化监督与评估机制  

建立统一的零碳园区建设标准和验收机制,定期对零碳园区开展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推动持续改进。同时,应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社会对绿色转型的认知和认同感。  

四、零碳园区不是“政绩秀”,而是“绿色转型高地”  

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而是要建设“绿色转型高地”。它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更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中央提出“零碳园区”概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我们应以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创新驱动的方式,建设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园区”,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