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十五五”规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链”融合破局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05 浏览量:4

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科技变革加速的背景下,中国正以“十五五”规划为新的起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中,“五链”融合——即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本文将从“五链”融合的战略内涵、实践模式、政策支持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深入探讨“十五五”规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ee47aab390da7110854c95bbbeb28137.jpeg

一、“五链”融合的战略内涵与理论逻辑  

“五链”融合是指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的协同配合,构建一个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理念最早由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提出,强调通过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资本赋能—人才支撑”的闭环体系,实现创新要素的全周期贯通。  

在“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通过构建“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网络,推动AI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这一实践表明,“五链”融合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词,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二、“五链”融合的实践模式与发展成效  

1.创新要素全周期贯通  

“五链”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创新环节的壁垒,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过程的无缝衔接。例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重点高校+产业创新团队”的模式,在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科研效率,还加速了技术转化。  

2.政策链的杠杆效应  

政策链在“五链”融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科技部“揭榜挂帅”机制与财政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组合拳,有效激活了创新要素潜能。例如,深圳前海模式通过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效应,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人才链的战略支点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新型研发机构“双聘制”吸引高端人才,苏州工业园区则形成了“人才链+产业链”共生体,推动了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4.区域间要素配置的链式协同  

“五链”融合还促进了区域间的要素协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表明,通过区域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5.产业生态的立体重构  

宁德时代和武汉光谷生物城的案例展示了“五链”融合如何推动产业生态的重构。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不仅提升了竞争力,还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升级。  

6.开放格局的链式延伸  

“五链”融合还促进了国际合作和产业集聚。“一带一路”和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为“五链”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五链”融合的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1.政策支持  

国家信息中心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加快培育前沿新兴产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跃升的关键着力点。为此,国家正在探索智库产业集群经济学理论,为创新治理范式提供知识支撑。  

2.未来展望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谋划交汇点,中国不仅实现了规划目标,更以确定性行动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选择。未来,“五链”融合将继续深化,推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典型案例分析  

1.某市的“五链”融合实践  

某市在“工业强市”战略下,通过“五链”融合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该市通过产业链链长制、“八个一”工作体系,健全了问题破解、星级评价、市县一体等机制,实现了六大产业链难点问题的全部办结销号。同时,该市还探索“链式”创新模式,推动企业、院校、科研平台联合建设创新联合体,实现从企业单一创新向产业链一体创新转变。  

2.盐城的新兴产业布局  

盐城在“十五五”规划背景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例如,盐城风电产业被列为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5个12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和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省核准,龙源大丰项目开工建设。  

五、结语  

“十五五”规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链”融合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词,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中国正在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未来,随着“五链”融合的不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