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8146563558
​“十五五”规划定调六大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布局与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06 浏览量:4

中企规划院认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首次明确将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列为重点培育的六大未来产业,标志着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从“探索布局”进入“系统推进”的战略新阶段。这六大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载体,既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成阵地,也是塑造国家核心竞争力、巩固实体经济根基的关键引擎,其发展轨迹将深刻影响未来5-10年我国经济格局与全球产业分工地位。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链重构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精准把握六大未来产业的技术特征、市场潜力与发展规律,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对实现“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1762420371622905.jpg

一、战略背景:未来产业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赛道  

1.全球科技革命驱动产业形态迭代  

当前,全球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最剧烈的技术变革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多点突破、交叉融合,催生了一批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新产业形态。未来产业作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前沿阵地”,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核心抓手。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重点布局量子计算、先进生物制造等领域,欧盟推出《欧洲未来产业法案》聚焦氢能、脑机接口等赛道,日本将量子科技、6G纳入“社会5.0”战略框架,全球未来产业竞争呈现“技术专利化、产业集群化、政策体系化”的鲜明特征。中企规划院研究显示,2030年全球未来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万亿美元,其中我国六大未来产业目标规模将超1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国内经济转型亟需新增长动能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增长模式面临资源约束、效率瓶颈等多重挑战,亟需通过未来产业培育破解发展难题。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8%,但核心技术“卡脖子”、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芯片、高端数控机床等产品进口依赖度仍超过60%。《建议》将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首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固本升级、创新育新”的战略考量——六大未来产业均属于实体经济范畴,其发展不仅能直接催生万亿元级新市场,更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制造业占GDP比重稳定在27%以上提供坚实支撑。例如,生物制造技术可推动化工、材料等行业降低30%以上碳排放,量子计算能为新药研发、气象预测等领域提升百倍以上效率,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倍增器”。  

3.政策体系从“顶层设计”向“精准落地”延伸  

“十五五”时期,我国未来产业政策已形成“国家统筹、地方特色、市场主导”的三维框架。国家层面,工信部密集出台专项政策,从高性能生物反应器“揭榜挂帅”到脑机接口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从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到先导区创建标准,构建了覆盖技术研发、中试转化、市场应用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城市依托自身优势精准发力,形成差异化布局:合肥聚集全国近1/3量子科技企业,上海推出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政策,深圳聚焦具身智能、6G等赛道打造产业集群,形成“全国一盘棋、各地有侧重”的发展格局。这种“目标导向”的政策设计,为六大未来产业设定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如脑机接口领域明确2030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2-3家全球领军企业,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二、六大未来产业的技术特征与发展潜力  

1.量子科技:重构算力与通信的底层逻辑  

量子科技以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独特物理特性为基础,分为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三大核心方向,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技术。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合肥量子科学实验室实现“九章”“祖冲之号”等重大突破,国盾量子市占率超70%,交付200+比特超导量子整机,量子通信网络已广泛应用于政务、金融等领域。市场潜力方面,2030年我国量子科技市场规模预计达2000亿元,其中量子计算将在金融风控、药物研发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量子通信将构建“天地一体”的绝对安全通信网络,量子测量将为高端制造提供超高精度检测方案。中企规划院指出,量子科技的突破将彻底改变传统技术路径,重塑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竞争格局,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  

2.生物制造:引领绿色生产与健康升级  

生物制造以合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技术为核心,通过微生物发酵、细胞工厂等方式生产化学品、材料、医药等产品,具有绿色低碳、资源高效的显著优势。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已具备坚实基础,产业规模已近1万亿元,在生物基材料、基因工程药物等领域形成较强竞争力。技术突破方面,合成生物学实现从“单一产品合成”向“复杂体系构建”跨越,可替代30%以上的石化基产品;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技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肿瘤、罕见病治疗提供新方案。市场前景广阔,2030年我国生物制造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万亿元,其中生物基材料将替代20%以上的传统塑料、化纤产品,细胞和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超500亿元。典型企业中,双鹭药业布局合成生物学实现产品落地,某新材料ETF聚焦生物质替代传统塑料赛道,政策补贴与欧盟碳关税形成共振,推动产业加速升级。  

3.氢能和核聚变能:破解能源转型终极命题  

氢能和核聚变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支撑。氢能产业链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全环节,我国在煤制氢、氢燃料电池等领域技术成熟,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5000亿元,重卡替代与储能场景成为主要增长点。美锦能源布局加氢站网络,2025年加氢站数量将超100座;亨通光电研发储氢复合材料,管网订单年增长50%以上。核聚变能被称为“人造太阳”,是终极能源解决方案,我国“人造太阳”工程取得重大突破,2030年目标实现工程验证堆商业化突破,市场规模预计达2万亿元。产业链核心环节中,宝钛股份的钛合金材料用于耐高温结构件,东方电气提供聚变反应堆超导磁体,中国核建承担聚变示范堆建设,形成完整产业生态。中企规划院分析,氢能和核聚变能的规模化应用,将推动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以上,彻底改变能源供给结构。  

4.脑机接口:打通人脑与机器的交互屏障  

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电极采集脑电信号并转化为控制指令,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通信,核心应用于医疗康复、智能交互等领域。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试点,政策明确2030年形成完善产业体系。技术突破集中在电极材料、信号处理算法两大方向,柔性电极、干式电极等新型材料降低了使用门槛,AI算法提升了信号识别准确率。医疗场景率先落地,创新医疗参股脑机接口公司进入商业化试点,科大讯飞将语音识别技术与脑机接口交互融合,推出辅助产品帮助残障人士恢复运动、沟通能力。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30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预计达500亿元,未来将拓展至智能驾驶、元宇宙等领域,形成“医疗+消费”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5.具身智能:实现AI与实体场景的深度融合  

具身智能是具备物理实体的人工智能系统,以人形机器人、工业自动化设备为核心载体,融合了机器人技术、AI算法、传感器技术等多领域成果。我国具身智能产业处于快速迭代期,2023年市场规模达4186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6300亿元,2030年目标达8000亿元。技术层面,算力支撑、核心部件国产化是关键突破方向,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卡脖子”部件国产化率已提升至30%以上,大模型技术赋能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显著增强。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向消费服务延伸:工业领域,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焊接、装配等工序;消费领域,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承担家务、陪护等功能。产业链方面,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布局芯片与算法,格力、美的等制造企业研发终端产品,形成协同创新生态。  

6.第六代移动通信(6G):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  

6G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峰值速率达100Gbps,latency低于1毫秒,将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覆盖,支撑全息通信、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等新场景。我国6G研发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已启动技术试验,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6000亿元。技术路线聚焦太赫兹通信、通感一体、星地融合三大方向,华为、中兴等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占比超30%。产业链协同推进,上游芯片企业研发专用射频芯片,中游设备商布局基站、终端产品,下游运营商规划网络建设,卫星互联网与6G协同发展,形成“地面网络+卫星网络”的立体覆盖。中企规划院认为,6G不仅是通信技术的升级,更是数字经济的“神经中枢”,将推动物联网终端数量突破千亿级,实现“万物智联”的终极目标。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1.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短板突出  

尽管我国在部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但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等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仅为6.3%,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平均水平,量子芯片、高端生物反应器、脑机接口电极等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度仍超过50%。例如,具身智能领域的高精度减速器、脑机接口的信号处理芯片等关键部件,仍被国外企业垄断,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存在“碎片化”现象,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效率不高,2023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8.6%,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平均水平。  

2.产业链协同与资源配置效率不足  

六大未来产业均具有跨领域、跨学科的特点,需要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但目前仍存在“创新主体协同不足、资源分散浪费”等问题。2024年工信部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12%的大型企业牵头组建了跨领域创新联合体,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占比不足30%。例如,新能源与氢能产业协同不足,导致加氢站建设与氢燃料电池车推广不同步;量子科技领域“产学研用”各环节脱节,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周期长达5-8年。此外,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全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设施仅35%向企业开放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跨平台数据互通率不足20%,形成“数据孤岛”。  

3.政策支撑与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未来产业处于技术突破关键期或商业化导入期,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但目前政策体系仍存在“重研发、轻转化”“重投入、轻机制”等问题。部分地方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现象,导致创新资源浪费;中试平台、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中小企业面临“转化难、成本高”的困境。市场环境方面,未来产业产品往往存在价格高、用户认知不足等问题,商业化落地难度较大。例如,脑机接口医疗设备价格昂贵,医保报销政策尚未覆盖;氢能储运成本高,制约了重卡替代的规模化推进。此外,行业标准缺失、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也影响了企业创新积极性。  

4.国际竞争与人才短缺压力凸显  

全球未来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欧美国家通过技术封锁、标准垄断等方式遏制我国产业发展,量子科技、6G等领域面临知识产权壁垒、技术出口限制等多重挑战。人才方面,未来产业需要跨学科、复合型高端人才,我国在量子物理、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领域的顶尖人才缺口达10万人以上,人才培养速度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同时,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部分科研人员过于追求短期成果,不利于基础研究、长期攻关项目的推进。  

四、中企规划院建议:构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  

中企规划院建议,“十五五”时期培育六大未来产业,应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市场需求导向、政府精准赋能、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聚焦核心痛点,构建“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政策支持、生态培育”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推动未来产业从“技术突破”向“产业爆发”跨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1.强化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将未来产业基础研究占比提高至15%以上,设立量子科技、脑科学等国家实验室,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攻关。二是实施“揭榜挂帅”“赛马机制”,聚焦量子芯片、加氢设备、脑机接口电极等“卡脖子”部件,组织龙头企业牵头攻关,力争2030年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三是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转化”全链条创新平台,在全国布局20个以上未来产业中试基地,提供设备共享、技术咨询等公共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至3年以内。  

2.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  

一是培育跨领域创新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中小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占比提升至50%以上。二是推进数字赋能产业链协同,建设未来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跨企业、跨区域数据共享,跨平台数据互通率达到50%以上;推广数字孪生、AI质检等技术,将协同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三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设施向企业开放共享,开放率达到70%以上,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优化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一是出台差异化政策支持,对基础研究项目给予长期稳定资金支持,对中试转化项目提供税收减免、补贴等优惠,对商业化应用项目给予政府采购、医保准入等支持。二是完善行业标准与监管体系,加快制定量子通信、脑机接口、6G等领域的技术标准,建立安全审查、风险防控机制,保障产业规范发展。三是培育应用场景,在医疗、工业、交通等领域开展未来产业试点示范,通过“首购首用”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市场化,降低企业商业化风险。例如,将脑机接口医疗设备纳入医保目录,推广氢能重卡在港口、物流园区的应用。  

4.加强人才培养与开放合作  

一是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高校设立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学、具身智能等专业,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每年培养高端人才2万人以上。二是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实行“薪酬包干制”“项目分红制”等灵活薪酬方式,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来华创新创业。三是扩大高水平开放合作,在6G、量子测量等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吸引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未来产业布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合作,构建“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的双轮驱动模式。  

5.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与产业集群  

一是在合肥、上海、深圳等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建设10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赋予先行先试权,探索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的有效路径。二是打造差异化产业集群,合肥聚焦量子科技,上海重点发展脑机接口、具身智能,深圳布局6G、氢能,形成“一市一特色、一区一主业”的发展格局。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加氢站、6G基站、量子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产业规模化应用提供支撑。  

结语  

“十五五”规划定调的六大未来产业,是我国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中企规划院认为,随着技术突破的持续推进、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市场需求的加速释放,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六大未来产业将在2030年形成超1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推动我国从“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跨越。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唯有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强化产业链协同、优化政策支持、培育良好生态,才能充分释放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未来,中企规划院将持续跟踪六大未来产业发展动态,开展深度研究与咨询服务,为政府决策、企业布局提供专业支撑,共同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