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市发展的漫长进程中,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犹如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为城市前行的方向提供指引。时隔十年,这场意义非凡的会议于2025年7月14日至15日再度召开,此时我国城市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逐步迈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会议明确指出,要“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这一表述,深刻凸显了城市更新在当下存量时代,对于城市发展突破困境的核心价值与关键作用。
城市发展困局:存量时代的多重挑战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城镇化进程气势如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一路跃升至2024年的6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1.5亿人,国内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数量在2024年达到了27座。但在光鲜的数据背后,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愈发严峻。
城市空间资源日益紧张。大规模的增量扩张,使得城市建设用地愈发稀缺,土地成本不断攀升。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可开发的土地资源已接近枯竭,“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与之相伴的是,城市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严重。众多老旧小区的水电气管网、道路等设施历经多年使用,磨损严重,故障频发。部分老城区的排水系统,在暴雨来袭时,难以应对,导致城市内涝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的弊端逐渐显现。早期的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协调性差,造成了居住、工作、休闲等功能的割裂。例如,一些工业区与居民区混杂,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噪音干扰,还使得居民的通勤成本大幅增加,降低了城市运行效率。而且,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城市的快速扩张侵占了大量的自然生态空间,绿地减少、河流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困扰着众多城市,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文化传承方面,城市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城市的快速更新,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遭到破坏,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逐渐被侵蚀,“千城一面”的现象愈发严重。这些问题犹如一道道枷锁,束缚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找到一把破局之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更新指明方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为城市更新这把破局之钥,明确了打造的方向与路径。
强调以人为本的更新理念
会议多次提及“人民城市”概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到全新高度。城市更新不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意味着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不仅要改善房屋质量、更新基础设施,还要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托幼设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
明确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
会议从多个维度为城市更新划定重点工作。在城市结构优化上,要求通过更新改造,打破现有不合理的功能布局,促进城市各功能区域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例如,对一些城市中衰败的商业区进行更新,引入新兴业态,打造集购物、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区,提升城市商业活力与吸引力。
动能转换方面,城市更新要成为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鼓励将老旧厂房、仓库等改造为创新创业空间,吸引科技企业、文创团队入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城市从传统产业为主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像北京的798艺术区,原本是废弃的工厂,经过更新改造,成为了文化艺术创新的高地,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活力提升。
在品质提升层面,城市更新要全方位改善城市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从提升建筑品质、优化城市景观,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都要做到精益求精。例如,在城市道路更新中,不仅要拓宽道路、改善交通状况,还要注重道路景观设计,增加行道树、设置街边公园等,提升城市的整体美感与宜居性。
绿色转型是城市更新的必然要求。会议强调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在更新过程中,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加强生态修复。如深圳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广泛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建设绿色建筑小区,提高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文脉赓续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使命。会议提出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各地在城市更新中,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等进行严格保护与修缮,同时通过合理的功能植入,让古老的街区重焕生机。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在保护原有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引入特色餐饮、传统手工艺品店等业态,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又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名片。
治理增效则要求通过城市更新,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提高治理效率。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例如,一些城市通过建设城市大脑,整合交通、环保、应急等多领域数据,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
为确保城市更新工作的顺利推进,会议在政策与资源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上,各地政府将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简化城市更新项目的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为项目实施提供便利。在资源方面,中央财政将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各地开展城市更新工作。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项目资金短缺的难题。
城市更新破局实例:各地的成功探索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许多城市积极开展城市更新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海:以城市更新推动社区品质提升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城市更新方面走在了前列。以上海的曹杨新村为例,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通过城市更新,对小区内的房屋进行了外立面修缮、加装电梯,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重新规划了社区空间,建设了社区花园、健身步道等公共活动空间,增设了社区食堂、老年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居民们切实感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升,社区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此外,上海还在老旧厂房改造方面颇有建树。如将杨浦滨江的旧工业厂房改造为集文化、艺术、商业为一体的公共空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成为城市新的打卡地,实现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
广州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以永庆坊为例,这里是广州骑楼建筑的代表街区。在更新过程中,广州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保留了骑楼的独特风貌。同时,引入了非遗文化展示、特色文创店铺、精品民宿等业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如今的永庆坊,不仅成为了展示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繁荣,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创新驱动的城市更新模式
深圳以创新为引领,探索出了独特的城市更新模式。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深圳注重打造创新产业空间。例如,深圳天安云谷项目,原本是一片旧工业区,经过更新改造,成为了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一体的创新产业园区。园区内配套建设了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人才公寓等,实现了产城融合发展。通过这种创新驱动的城市更新模式,深圳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品质,还为新经济业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推动了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城市更新持续推进的思考与展望
虽然城市更新在各地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要想在存量时代彻底破局,仍需持续努力与深入思考。
建立长效机制
城市更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保障其持续推进。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更新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长期发展战略中。同时,要建立健全城市更新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规范更新行为,确保城市更新工作有法可依、有序进行。此外,还需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对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与效果进行全程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更新目标的实现。
强化多方协作
城市更新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个主体,强化多方协作至关重要。政府要发挥引导与协调作用,制定政策、提供资源支持,搭建合作平台。企业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参与者,要充分发挥自身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积极投入到城市更新项目中。居民则是城市更新的直接受益者,应鼓励居民全程参与城市更新决策、规划、建设与监督过程,充分尊重居民意愿,保障居民权益,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高效开展。
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要关注当下的更新效果,更要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在更新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推广绿色建筑技术与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要为城市未来的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合理规划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以适应城市人口增长、功能拓展等未来需求,确保城市在更新后能够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