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浅谈园区绿色建筑发展
发布时间:2016-12-09 浏览量:1173

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建筑全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等量的污染和排放。不少传统建筑存在“病态建筑综合症”,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高达5——10倍,68%的疾病来源于室内空气污染。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的迫切需求,是实现环境友好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探索解决建筑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等问题的根本途径。

什么是绿色建筑?

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及人均资源等条件的不同,国际上对于绿色建筑还没有一个共同的表述。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整个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建筑材料的开采、加工、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的过程)中,从选址、设计、建造、运行、维修及拆除等方面都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对环境负责,此定义从生命周期出发来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环境的友好相处。

英国研究建筑生态的BSRIA中心把绿色建筑界定为一个健康的建筑环境的建立和管理应基于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生态效益原则。此定义则是从建筑的建设以及管理角度来界定,强调了资源效益和生态原则以及健康环境的要求。

我国住建部在2006年颁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对绿色建筑做出了如下定义: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提升项目价值

根据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调查显示(2008年),其认证的绿色建筑平均运行能耗低40%——60%、租金高30%——50%、出租率高4%,绿建筑初期投资成本平均可在3年内回收。国内的天安云谷一期设计之初就融入了智慧绿色的理念,也成为了2015年深圳区域写字楼销售冠军项目,并在2016年获得了国家绿色建筑运营二星标识。

绿色建筑核心是为人服务

深圳建科院董事长叶青,曾在天安云谷APCE论坛上讲到:“绿色建筑的核心是为人服务,关注生命的效率,节能节水只是副产品。”这一观点也有相关研究印证。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研究,在高性能绿色认证建筑内工作的人,所得的认知功能测试分数要比那些在高性能但非绿色认证建筑内工作的高出26%,危机应对分数高出73%,应用活动层面分数高出44%,专注活动层面分数高出38%,决策能力分数高出31%,出现病态楼宇综合症的次数少30%,同时睡眠质量分数也高出6%。这表明绿色认证建筑可以带来工作以外的益处。

绿色建筑符合产城融合趋势

我国各类园区数量大约有2万个,目前产业园区的开发逐渐向产城融合的方向发展,将成为承担起“产业+生活+学习+商业+商务”全息结合的载体,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能源消耗主要对象;既是人才生活、学习以及周边居民娱乐、休闲的主要载体,其绿色、环保的设计也对园区内人才的健康有密切影响。因此,园区低碳节能及绿色健康的建筑是未来园区发展的新导向。

如何建设绿色低碳园区?

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未来发展绿色低碳园区,会逐步形成更适用于园区的技术标准体系,发展低碳高端产业,建设智慧建筑、节能低碳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体系。

首先,建立适用于园区的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

目前国内部分地产商已经在住宅项目的绿色建筑开发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与技术体系,而适用于园区、产城社区的复杂业态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还是空白,需要结合绿色低碳理念与产业园区特点制定相适应的绿色标准体系。

其次,发展低碳高端产业

低碳产业包含了可以减少碳排放的产业,如新能源产业、节能产业,也包含了碳排放较低的企业,如服务业。可以对传统园区的产业升级改造,引导产业向低碳化发展。

第三,建设智慧建筑

智慧建筑首先是可以感知的建筑,可以通过智慧技术能让人们可以清晰的认知到绿色建筑,监测与评价绿色建筑,通过感知到绿色建筑的价值形成心理认可。其次是可以交互服务的,通过智慧技术可以向人们提供智慧空间的服务的,提升人们的舒适性,达到以人为本的服务效率。

第四,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

不仅在前期设计遵循气体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节能建筑,还要侧重于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

第五,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体系

单项技术简单相加不等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绿色建筑设计也不等于绿色建筑。因此,在园区的绿色运营还需要配套的制度完善与绿色物业管理,并在长期运营中注重建立友好生态的环境,建立项目本身的合同能源创新机制,配合政府层面可以进一步创新推进形成碳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