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专项债作为城市更新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凭借成本低、期限长、政策支持力度大的优势,成为破解项目融资难题的关键抓手。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24〕52号)实施后,专项债管理进入“质量优先、精准支持”新阶段。谋划城市更新项目争取专项债需紧扣政策导向,打通“政策适配—项目包装—申报落地—全周期管理”全链条,本文结合最新政策与实践案例展开系统解析。
一、政策锚定:把握城市更新专项债的核心导向
专项债支持城市更新的逻辑核心是“公益性定位、收益性平衡、合规性底线”,需精准把握政策边界与支持重点。
(一)明确投向领域的正负清单
52号文首次对专项债投向实行“正面引导+负面清单”双重管理,城市更新项目需严格规避禁止类范畴:严禁用于纯房地产开发、仿古城商业设施、形象工程等项目,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公共空间盘活等公益性较强的领域则获重点支持。例如城中村改造需聚焦城镇开发边界内集体用地,重点建设燃气、消防等基础设施与社区服务设施,不得将资金用于征地拆迁等非固定资产投资支出。
2026年政策进一步将城市更新2.0列为专项债“黄金赛道”,其中地下管网改造补贴比例高达70%,但需提供详细的管网现状检测报告;老旧小区改造推行“改造+运营”模式,加装电梯、智慧化设施等方向可获最高30%的财政补贴,这些细分领域的政策倾斜为项目谋划提供了明确方向。
(二)吃透资本金与审发机制新规则
资本金使用新规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更大操作空间: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比例由25%提至30%,且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纳入正面清单。城市更新项目可将智慧社区建设、数字化运维平台等内容打包,争取资本金支持。以上海某老旧街区改造项目为例,其将5G安防系统、智能停车设施纳入建设内容,成功获批2.3亿元专项债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的28%。
审发机制的差异化管理需重点关注:“自审自发”试点地区(如部分经济大省)可自主审核项目,额度分配向成熟项目倾斜;非试点地区实行“季度审核”,在建项目续发债券可走“绿色通道”无需重复申报。谋划时需结合地方定位,试点地区可加快项目推进节奏,非试点地区则需精准把握10月底前集中申报、次年季度补充报送的时间窗口。
二、项目包装:构建“收益自平衡+合规可控”的核心竞争力
专项债审核本质是对项目“收益可靠性、合规完备性、管理规范性”的综合评估,包装环节需实现政策要求与项目实际的深度匹配。
(一)打造多元化收益平衡体系
“收益自求平衡”是专项债申报的硬性门槛,城市更新项目需突破“公益性无收益”的认知误区,构建“基础收益+增值收益”的组合模式。
基础收益可依托政策明确的合规来源:土地储备项目可纳入存量土地回收后的出让收入,如嘉兴秀洲区通过专项债盘活1300余亩低效用地,土地出让收益占项目总收入的62%;保障性住房项目可将租金收入与配套商业设施租赁收入结合,广州某城中村改造项目通过收购存量商品房作为保障房,实现年租金收益超1800万元。
增值收益需挖掘项目内生潜力:老旧小区改造可配套建设充电桩,通过电费分成与服务费实现持续收益;历史街区改造可引入文创市集、特色餐饮,如杭州某项目将20%的建筑面积用于商业运营,年营业额达8000万元,为债券偿还提供稳定支撑。需注意收益测算需有扎实依据,如乡村文旅类更新项目需提供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年游客量评估报告,避免因测算虚高被否决。
(二)筑牢合规性申报基础
前置手续完备性直接决定项目能否通过“一票否决”评审。根据2026年申报要求,项目需在9月底前取得可研批复、环评公示文件,10月15日前完成省级项目库填报并附收益测算、资金平衡方案。嘉兴秀洲区打造的“协同攻坚”模式值得借鉴:由土储中心统筹,发改、财政等部门联审财务与合规资料,建立问题实时反馈机制,7日内完成11个项目的系统填报,通过率达100%。
规划衔接与资金管理方案同样关键:项目需同时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如城中村改造需纳入省级“三年行动”项目库;资金管理需制定“专户封闭运行”方案,明确债券资金与市场化融资的分账管理规则,秀洲区构建的“申报—拨付—使用—监管—偿还”一体化体系,实现资金使用率达80.8%,为项目加分。
三、申报实操:把握流程节点与审核应对技巧
专项债申报具有严格的时序性与程序性,需精准把控关键节点,主动应对审核反馈。
(一)构建全周期时间管理体系
2026年专项债申报已进入“提前储备、精准申报”阶段,核心时间节点需环环相扣:8月底前确定项目清单并启动可研、用地预审,未立项项目将直接淘汰;10月底前完成省级库填报,错过则需等待次年申报;11月底前需根据国家反馈修改材料,未按时补充视为放弃。
地方可借鉴“三级联动”推进机制:市级层面成立专项债专班,统筹政策解读与项目筛选;区级层面负责前置手续办理与材料编制;街道层面配合开展居民意愿调研与收益资源核查,确保项目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贴合实际需求。
(二)精准应对审核重点与反馈
审核部门重点关注项目成熟度、收益平衡、风险防控三大维度。项目成熟度方面,需提供施工许可证、中标通知书等证明文件,在建续发项目可凭借“绿色通道”直接安排发行;收益平衡需编制细化的测算表,列明收费标准、数量、年限等参数,确保收益覆盖率不低于1.2倍;风险防控需建立偿债备付金制度,明确财政补助、跨项目调度等偿还预案。
面对审核反馈需快速响应:若收益覆盖率不足,可补充配套商业设施、延长运营年限等增收措施;若合规性存疑,需出具行业主管部门的确认文件。某省会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曾因收益测算依据不足被退回,通过补充充电桩运营合同、物业增值服务协议等材料,最终获批1.9亿元专项债。
四、全周期管理:实现“资金高效使用+债务风险可控”
专项债获批并非终点,规范的资金使用与绩效管理是保障项目可持续、争取后续支持的关键。
(一)强化资金封闭管控
专项债资金实行“穿透式监管”,需严格执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可参照秀洲区“1+4+X”机制,由政府统筹,发改、财政等部门联审资金拨付申请,确保资金精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定用途。同时建立资金使用台账,按月报送进度,对闲置资金及时调整用途,避免因资金沉淀被约谈通报。
(二)健全绩效与偿债管理
绩效管理需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建设阶段重点考核投资完成率、手续办理时效;运营阶段跟踪收入实现情况与服务质量。秀洲区通过定期调度、现场核查等方式压实做地主体责任,推动资金高效使用与存量土地盘活。
偿债管理需动态优化:对收入较好的项目,可申请调整平衡方案提前偿还本金,降低利息成本;对收益波动较大的项目,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通过财政补贴、市场化合作等方式补足缺口。省级政府需履行兜底责任,确保区域内专项债整体平衡,严防违约风险。
五、结语
城市更新项目争取专项债需实现“政策吃透、包装精准、申报高效、管理规范”的全链条谋划。在专项债管理转向“质量优先”的背景下,需紧扣52号文等政策导向,聚焦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功能提升等重点领域,构建多元化收益体系,筑牢合规基础。同时借鉴嘉兴秀洲区、杭州等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协同机制、闭环管理、绩效牵引,实现项目融资需求与政策支持的精准匹配,为城市更新注入可持续的资金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