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8146563558
破解专项债合规难题,这4个要点需牢记
发布时间:2025-10-13 浏览量:23

近年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稳投资、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金融工具,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落地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专项债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合规性问题逐渐凸显,如项目储备不足、资金使用不规范、收益与债务难以平衡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专项债功能的有效发挥,还可能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破解专项债合规难题,确保专项债发行、使用和管理全流程合法合规,推动专项债持续健康发展,以下4个要点需重点把握。  

9836b1d27c1c2e1364941bedf3c07ad4.jpeg

一、精准筛选项目,筑牢合规“基石”  

专项债以项目收益为还款来源,项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专项债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精准筛选项目是破解专项债合规难题的首要环节。在项目筛选过程中,需严格遵循“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原则,确保项目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和地方发展实际。  

从项目领域来看,应重点支持纳入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如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市政基础设施(供水、供电、供暖等)、生态环保项目(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民生服务项目(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这些项目具有公益性强、受益面广、投资规模适度等特点,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也符合专项债的发行要求。同时,要坚决杜绝将专项债用于房地产项目、楼堂馆所项目以及各类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项目不仅不符合专项债的使用规定,还可能导致资金浪费和债务风险积累。  

在项目审核方面,需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项目的合规性、可行性、收益性进行全面评估。首先,审核项目是否具备完整的审批手续,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等是否经过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土地、规划、环评等前期手续是否齐全。其次,分析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判断项目是否具备成熟的技术方案,能否在预期时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及项目建成后能否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收益。最后,对项目的收益进行精准测算,确保项目预期收益能够覆盖专项债本金和利息,实现“自求平衡”。对于收益测算不准确、还款来源不稳定的项目,坚决不予纳入专项债支持范围,从源头上防范合规风险。  

二、规范资金使用,守住合规“红线”  

专项债资金的使用规范是确保专项债合规的核心内容,一旦资金使用出现违规问题,不仅会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还可能面临监管部门的处罚,甚至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对专项债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管理,严格遵守资金使用规定,守住合规“红线”。  

在资金拨付环节,要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和合同约定,合理安排资金拨付。专项债资金应直接拨付至项目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等最终收款人,避免资金在中间环节滞留、挪用。同时,建立资金拨付审核机制,由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共同对资金拨付申请进行审核,确保资金拨付符合项目建设需求和相关规定。对于未按规定进度建设、存在违规行为的项目,应暂停资金拨付,待问题整改到位后再恢复拨付,切实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资金使用范围方面,必须严格限定在项目建设所需的工程费用、设备购置费用、安装工程费用以及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其他费用,如勘察设计费、监理费等。严禁将专项债资金用于偿还存量债务、发放工资福利、弥补财政收支缺口等与项目建设无关的支出。此外,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动态监控,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专项债资金使用监控系统,实时跟踪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使用中的违规行为。一旦发现资金挪用、挤占等问题,要立即责令项目单位整改,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形成有力震慑。  

同时,要规范专项债资金的调整使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因不可抗力、政策调整等特殊原因导致项目无法继续实施或需要调整建设内容的,需按照规定程序报经上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调整专项债资金的使用用途。严禁项目单位擅自调整资金使用用途,确保资金始终用于合规的项目建设。  

三、平衡收益风险,夯实合规“保障”  

专项债的核心特征是“以项目收益偿还债务”,收益与债务的平衡是专项债合规发行和管理的重要保障。如果项目收益无法覆盖专项债本金和利息,不仅会导致专项债违约风险,还会增加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影响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专项债项目的收益平衡问题,通过多种措施提升项目收益,降低债务风险,夯实合规“保障”。  

一方面,要优化项目收益结构,拓宽收益来源。对于公益性较强但自身收益较低的项目,如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可以通过配套建设经营性设施、开展特许经营等方式,增加项目的经营性收益。例如,在市政道路建设项目中,可以配套建设沿线的广告位、停车场等经营性设施,通过出租广告位、收取停车费等方式获得额外收益;在污水处理项目中,可以采用特许经营模式,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通过收取污水处理费实现项目收益。同时,要充分挖掘项目的潜在收益,如利用项目周边土地增值收益、相关产业带动收益等,进一步提升项目的整体收益水平,确保项目收益能够覆盖专项债债务。  

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收益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收益及时足额回笼。建立项目收益专户管理制度,将项目产生的所有收益全部纳入专户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优先用于偿还专项债本金和利息。同时,加强对项目收益的核算和审计,定期对项目收益情况进行审计检查,确保收益核算真实准确,防止收益被截留、挪用。对于项目收益未达到预期的情况,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如优化项目运营管理、调整收费标准等,确保项目收益能够按时足额偿还专项债债务。  

此外,要建立专项债风险预警机制,对项目收益和债务偿还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通过设定风险预警指标,如项目收益覆盖率、债务偿还率等,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风险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对于收益风险较高的项目,要提前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如通过财政补贴、债务重组等方式化解风险,确保专项债能够按时足额偿还,维护地方政府的信用形象。  

四、强化监督管理,筑牢合规“防线”  

专项债的合规管理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体系,只有建立健全覆盖专项债发行、使用、偿还全流程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合规问题,筑牢合规“防线”。  

在监督主体方面,要形成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协同监督的工作格局。财政部门作为专项债管理的牵头部门,要加强对专项债发行规模、资金使用、收益偿还等方面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专项债合规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项目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加强对项目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照规划和要求推进;审计部门要将专项债纳入审计重点范围,开展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对专项债发行、使用、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审计监督,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专项债管理过程中违纪违法问题的监督执纪问责,对发现的腐败问题和失职渎职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在监督方式方面,要综合运用日常监督、专项检查、信息化监督等多种方式,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日常监督要注重常态化,通过定期报送报表、实地调研等方式,实时掌握专项债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要突出重点,针对专项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集中解决一批合规难题;信息化监督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专项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专项债项目从立项、发行、使用到偿还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监控,提高监督的效率和精准度。  

同时,要建立健全专项债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专项债管理的透明度。按照“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及时公开专项债发行规模、发行利率、资金用途、项目名称、预期收益、偿还计划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的监督。通过信息公开,不仅可以增强专项债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有效防范合规风险。  

专项债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融资工具,其合规管理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大局。在当前专项债规模不断扩大、管理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只有牢牢把握项目筛选、资金使用、收益平衡、监督管理这4个要点,不断完善专项债合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破解专项债合规难题,推动专项债在稳增长、惠民生、补短板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