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新阶段,专项债作为城市更新核心融资工具,其政策体系持续优化、支持力度显著增强。据住建部测算,我国城市更新年投资需求超2万亿元,而专项债年投入规模已达5000亿元,成为填补资金缺口的关键支撑。但申报实践中,仍有大量项目因政策把握不准、谋划深度不足、材料准备粗糙等问题错失融资机会。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政策与典型案例,系统解析申报逻辑与实操技巧。
一、政策导向:2025年专项债支持城市更新的核心框架
(一)投向领域的“负面清单+重点支持”双重界定
国务院2025年1号文首次对城市更新专项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禁止将资金用于纯商业开发、形象工程等领域,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历史街区保护等6类项目被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将“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提升”“智慧安防系统建设”等新增场景纳入支持目录,为项目谋划提供了更大空间。
同时,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被纳入“正面清单”,且资本金占比上限从25%提高至30%。北京、上海等10个试点省市已率先落地该政策,如北京2025年发行的462.9亿元土储专项债中,116.9亿元用于城市更新土地一级开发,其中30%来源于专项债资本金。
(二)收益平衡的刚性约束与创新路径
2025年政策强化了“收益自平衡”核心要求,明确债券存续期内收益需覆盖本息1.2倍以上,且土地出让收入占比、财政补贴占比均不得超过50%。这一刚性约束倒逼项目从“政府兜底”转向“市场造血”。
政策创新为收益平衡提供了新路径:允许公益性项目捆绑周边经营性资产收益,如老旧公园改造可联动周边商业地块增值收益;鼓励“专项债+REITs”联动,青岛济南路片区改造项目通过专项债完成前期建设后,将商业物业打包发行REITs回收资金,形成资金闭环。
(三)审批机制的效率升级与倾斜政策
针对城市更新项目周期长、环节多的特点,政策建立了差异化审批机制:21个国家更新示范区实行“即报即审”绿色通道,发行效率提升50%;对2026年3月底前可开工的项目优先分配额度。重庆渝中区借助绿色通道,2021-2023年累计发行13个城市更新专项债包,总额达83.3亿元,平均审批周期缩短至15个工作日。
二、项目谋划:构建“政策合规+收益可靠+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
(一)项目包装的“肥瘦搭配”策略
纯公益性项目因收益不足难以通过审核,实践中“肥瘦搭配”成为主流模式:将无收益的基础设施改造与有稳定现金流的经营性项目捆绑申报。广州荔湾南片区改造项目堪称典范,其将老旧小区水电气管网改造(公益性)与停车场扩建、社区商业配套(经营性)打包,通过停车费、商铺租金实现收益覆盖倍数达1.15倍。
包装时需把握两个关键:一是经营性资产占比适中,通常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避免因公益属性过强导致收益不足;二是项目边界清晰,确保公益性与经营性资产在空间上相邻、运营上关联,如上海张园石库门改造将历史建筑修缮与文旅商业运营一体化设计。
(二)收益体系的多元化构建
直接收益挖掘:聚焦可量化的经营性收入,包括停车场收费(参考周边同类项目定价,如广州荔湾项目按15元/小时标准测算)、商业租金(采用市场比较法,以上海张园周边商铺租金为基准下浮10%规避虚高)、广告位租赁等。
间接收益合规纳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将配套保障性住房销售收益、周边土地增值分成等纳入测算。重庆“两江四岸”治理项目通过绑定沿岸保障房销售收益,使总收益覆盖倍数提升至1.3倍。
新型收益创新探索:结合EOD模式,将生态修复带来的碳汇收益纳入;借助智慧化改造,增加智慧停车、社区服务等增值收入。北京酒仙桥旧城区改造项目通过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年新增交通疏导费收入超2000万元。
(三)实施模式的协同化设计
主体架构优化:采用“国企主导+多元参与”模式,由地方城投公司作为申报主体,整合社会资本参与运营。重庆设立82亿元城市更新专项基金,与专项债形成“1+1>2”效应。
期限匹配设计:根据项目回报周期合理选择债券期限,老旧小区改造等短期见效项目选10-15年期,历史街区活化等长期项目选20-30年期。青岛济南路片区改造项目结合商业运营周期,选择15年期债券,利率仅3.82%。
风险缓释安排:建立“优先级收益覆盖+风险准备金”双重保障,如将项目收益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应对运营波动。
三、申报技巧:全流程把控关键节点与材料质量
(一)申报时机的精准把握
专项债申报实行“提前批+常规批”双窗口机制:提前批(11月10-15日)重点支持续建项目,需在10月底前完成“一案两书”编制;常规批分为3月、6月两批,新开工项目需在3月窗口期提交,否则将错失当年额度。
实操中应提前3个月启动准备工作,尤其注意与省级财政、发改部门的衔接。2025年某省会城市因晚于3月15日提交老旧厂区改造项目申报材料,虽符合政策要求仍未能纳入当年发行计划。
(二)核心材料的专业化编制
实施方案:需突出“政策符合性+可行性”,明确项目与城市更新规划的衔接关系,详细说明建设内容(如老旧小区改造需列明楼栋数量、管网长度等量化指标)。广州荔湾项目实施方案因对12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内容逐一细化,获得评审专家额外加分。
财务评价报告:收益测算需附市场调研支撑材料,如周边商铺租金租赁合同、停车场收费标准批复等;成本测算需与可研报告一致,避免出现“重收益轻成本”的失衡问题。某项目因未提供租金测算的市场依据,收益合理性得分从25分降至10分。
法律意见书:重点核查土地使用权、建设资质等合规性文件,对“肥瘦搭配”项目需明确资产权属划分。北京酒仙桥项目因提前完善5宗土地的权属证明,法律合规性部分获得满分。
(三)审核要点的针对性应对
一票否决项规避:确保“四证”(国有土地使用证、规划许可证等)齐全,特殊项目如管网改造需提供豁免证明;严格控制土地出让收入占比,超过50%的项目可拆分申报。2025年某棚户区改造项目因用地预审手续不全,直接被剔除出备选库。
评分要点优化:项目成熟度方面,尽量在申报前取得施工许可证,可加5分;资金管理方案需明确“资金专户管理+进度拨付”机制,避免笼统表述;风险管理部分要制定具体应对措施,如租金下滑时启动空置商铺临时招商预案。
专家沟通技巧:评审前主动向省级财政厅对接专家方向,针对收益测算、模式创新等核心问题准备答疑材料。重庆渝中区申报团队通过提前演示“专项债+基金”联动模式,获得评审专家高度认可。
四、典型案例启示与常见误区规避
(一)成功案例的共性特征
青岛济南路片区改造项目(总投资11.6亿元,专项债融资8.5亿元)的成功关键在于:一是收益结构多元,客房出租、商业租赁等收入占比均衡,无单一依赖项;二是手续成熟,申报时已取得四证及施工招标通知书;三是期限匹配,15年期债券与商业运营回报周期精准契合。
上海张园西区改造则凸显模式创新价值,通过“保护性修缮+文旅运营”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双赢,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
(二)常见申报误区及对策
收益测算虚高:某项目将周边3公里外商业收益纳入测算,被判定为“收益关联性不足”。对策:采用“3公里半径法则”,仅纳入项目直接辐射范围内的经营性收入。
政策理解滞后:仍按2024年政策申报纯公益性项目,未捆绑经营性资产。对策:建立政策跟踪机制,重点关注国务院公报、财政部官网等权威渠道的更新信息。
材料准备粗糙:可研报告与收益测算表数据冲突,如建设成本相差20%。对策:组建跨部门团队(发改、财政、实施单位),实行材料“三级审核制”。
五、结语:政策红利下的申报能力提升路径
2025年城市更新专项债政策的扩容升级,为存量提质提供了难得机遇。申报成功的核心在于:精准把握“负面清单+收益平衡”的政策底线,构建“肥瘦搭配+多元收益”的项目逻辑,打磨“数据支撑+手续齐全”的申报材料。
建议地方政府建立“政策解读-项目储备-专家评审-动态调整”的全流程工作机制,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提升谋划能力;实施单位应聚焦项目收益性与公益性的有机统一,通过模式创新增强融资竞争力。在政策红利与专业能力的双重驱动下,专项债必将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