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因地制宜:“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化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24 浏览量:29

在“十五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走区域差异化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地布局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4f4ad2e7786ac932e3d16af581f9a219.jpeg

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适配  

资源型地区:能源与资源深加工产业的深化发展  

以山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应依托其深厚的能源资源基础,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基新材料等领域拓展。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加大对先进煤炭洗选技术、煤炭高效燃烧与气化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如山西的一些大型煤炭企业,近年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煤炭气化技术,建设大型煤气化项目,将煤炭转化为清洁的合成气,用于生产化学品、电力等,不仅提高了煤炭的附加值,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在煤基新材料领域,利用煤炭中的碳、氢等元素,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工程塑料、精细化学品等。内蒙古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碳纤维生产技术,并建设了规模化生产基地。这种碳纤维具有高强度、低密度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领域,极大地提升了当地资源型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与高端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我国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发达的港口物流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应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经济产业,以及与海洋产业紧密相关的高端制造业。  

在海洋装备制造方面,上海、广东等地的船舶制造企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向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迈进。如上海外高桥造船厂成功建造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邮轮,实现了我国在这一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同时,积极发展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从风机整机制造到零部件生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广东沿海地区则在海洋渔业装备制造方面具有优势,开发出一系列智能化、高效化的渔业捕捞、养殖设备,提高了海洋渔业的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洋生物产业也是沿海地区的发展重点。利用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展海洋药物研发、海洋生物制品生产等。例如,青岛的一些海洋生物企业从海洋微生物中提取活性物质,开发出多种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功效的海洋药物,部分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通过反渗透、蒸馏等技术,将海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淡水,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开展海水化学资源提取,从海水中提取钾、镁、溴等重要化学元素,用于化工生产。  

产业基础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升级  

传统制造业集聚区: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融合发展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传统制造业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等地,在传统汽车制造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汽集团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出多款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并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实现汽车的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功能。同时,利用长三角地区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高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珠三角地区,以家电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通过与新兴技术融合,实现了产品的智能化升级。美的、格力等家电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发出智能家电产品,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家电设备,实现家居的智能化管理。此外,传统制造业集聚区还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引领与产业集群发展  

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凭借其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在“十五五”期间,应继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培育壮大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关村的众多科技企业在5G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例如,寒武纪科技在人工智能芯片研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研发的芯片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智能安防、智能驾驶等领域。深圳高新区则在通信设备制造、消费电子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华为、中兴等企业在5G通信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了全球5G产业的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点发展方向。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聚集了众多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创新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些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打破了国外药企在某些领域的垄断。深圳在基因检测、细胞治疗等前沿生物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华大基因在基因测序技术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实力与创新驱动发展  

科研资源富集地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突破  

北京、上海、合肥等科研资源富集的地区,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家级实验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其科研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创新动力。  

北京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以及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纳米科技等前沿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例如,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基础算法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研发的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效率。中科院在量子通信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成功实现了全球首次千公里级量子通信实验,为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奠定了基础。  

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汇聚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和科研团队,在生命科学、集成电路等领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上海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在蛋白质结构解析、基因编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技术手段。在集成电路领域,通过加强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的研发,提高我国集成电路制造的自主可控能力。  

合肥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核心,打造了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量子信息、核聚变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中科大在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成功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同时,合肥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建设了多个科技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活力较强地区:应用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  

深圳、杭州等城市以其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注重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将新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深圳在无人机领域的发展就是应用创新的典型案例。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在飞控系统、图像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航拍、农业植保、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无人机产品,占据了全球无人机市场的较大份额。同时,深圳的企业还在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例如,在共享经济领域,摩拜单车等企业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了自行车的共享租赁,解决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引领了全球共享经济的发展潮流。  

杭州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则体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力量。阿里巴巴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通过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创新了商品交易模式,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同时,阿里巴巴还在金融科技、物流配送等领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推出支付宝等金融科技产品,建设菜鸟网络等物流配送平台,打造了完整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此外,杭州的企业还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领域积极探索,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医疗、教育产业的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服务模式。  

市场需求与产业布局优化  

人口密集地区:民生相关新兴产业的优先发展  

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人口密集地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健康、养老、教育、文化娱乐等民生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应优先发展生物医药、健康养老、数字教育、文化创意等产业。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京津冀地区的企业加大对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投入,以满足当地庞大的医疗需求。例如,北京的一些药企针对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研发出多款创新药物,并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加快药物的临床试验和上市进程。在健康养老产业方面,长三角地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建设了一批集医疗、康复、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医疗、健康监测、生活照料等服务。  

数字教育产业在人口密集地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在线教育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教育课程,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化创意产业同样在这些地区蓬勃发展。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田子坊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汇聚了众多艺术家和创意企业,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文化活动,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满足了居民对文化艺术的消费需求。  

产业转移承接地区:特色产业与配套产业的协同发展  

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具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相关配套产业,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安徽为例,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依托其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通过引进蔚来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企业,打造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整车制造到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实现了产业的集聚发展。同时,安徽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科大讯飞作为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带动了一批人工智能企业在安徽的发展。  

在培育配套产业方面,中西部地区应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提高产业的本地化配套能力。例如,在一些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地区,积极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电路板生产等配套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开展技术交流等方式,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政策引导与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统筹规划  

国家应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统筹规划,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方式,引导各地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在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明确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对符合目录要求的产业项目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政策扶持。同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支持这些地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国家应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走出去”,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引导中西部地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作和联动发展,实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  

地方政府的因地制宜施策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产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例如,一些地方政府每年安排数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研发创新、技术改造和产业化发展。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优惠。如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在人才政策方面,各地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科研启动资金等措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本地创新创业。例如,深圳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对高层次人才给予高额的人才补贴和项目资助,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汇聚深圳,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十五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通过合理利用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市场需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