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深度剖析:城市更新专项债项目申报的重点领域与申报流程
发布时间:2025-07-15 浏览量:14

 城市更新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资金保障是关键环节。城市更新专项债作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重要品类,凭借“资金成本低、使用周期长、合规性强”的优势,成为各地筹措城市更新资金的核心工具。然而,专项债申报并非“照单全收”,其对项目领域、收益平衡、流程规范有严格要求。本文将系统梳理城市更新专项债支持的重点领域,详解申报全流程,为各地政府及项目单位提供实操指引。 

1752570506183204.jpeg

城市更新专项债支持的重点领域  

城市更新专项债聚焦“公益性为主、有稳定收益”的城市更新项目,优先支持与民生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密切相关的领域。结合近年政策导向和实操案例,重点支持以下六大领域:  

1.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设施升级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专项债的核心支持方向,涵盖建筑本体改造和周边配套设施升级两大板块。  

建筑本体改造:包括屋面防水、外墙保温、楼道翻新、管线规整等,直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例如,西安市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通过专项债资金支持,完成12栋住宅楼的外立面改造和3.2万平方米屋面防水处理,惠及居民860户。  

配套设施升级:重点支持养老托幼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停车位、充电桩、无障碍设施等“补短板”项目。武汉市某项目利用专项债建设小区内120个充电桩、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并对周边200米范围内的菜市场进行智能化改造,既提升了小区品质,又通过充电桩收费、养老服务收费形成稳定收益,保障债券偿还。  

此类项目的优势在于民生属性强、实施难度小,且可通过物业费提升、配套设施运营等实现收益平衡,申报通过率较高。  

2.棚户区改造及安置房建设  

针对城市建成区内环境条件差、安全隐患突出的棚户区,专项债重点支持“拆改留”结合的改造项目,以及配套安置房建设。  

棚户区综合整治:对保留建筑进行结构安全加固、环境整治,同步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例如,太原市某棚户区改造项目,通过专项债资金完成15万平方米危旧房屋加固,并新建3公里污水管网,彻底解决雨季内涝问题。  

安置房建设:支持异地或原地建设安置房,优先保障被征收群众住房需求。成都市某项目利用专项债建设2000套安置房,配套建设1所小学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通过安置房销售(政府回购)、商铺出租实现收益覆盖融资成本。  

需注意的是,纯商业开发性质的棚改项目不符合专项债支持要求,申报时需明确公益性定位和收益平衡方案。  

3.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聚焦城市建成区“老化失修”的基础设施,专项债重点支持以下领域:  

地下管网改造:包括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雨污分流改造、燃气管网老旧更新等。广州市某项目利用专项债对5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进行改造,使管网漏损率从20%降至12%,年节约水费支出1200万元,同时通过居民用水阶梯定价调整实现收益提升。  

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支持城市支路、背街小巷改造,以及智能交通系统、行人过街设施建设。南京市某项目对10条背街小巷进行“白改黑”(水泥路面改沥青)改造,同步安装智能停车引导系统,通过停车费收入反哺项目投入。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如智慧灯杆、城市监控系统、数据中台等数字化改造项目。深圳市某区利用专项债建设500根智慧灯杆,整合5G基站、环境监测、应急报警等功能,通过向通信运营商收取租金、数据服务收费实现收益,年收益率约4.5%。  

此类项目需注重“肥瘦搭配”,将有收益的设施(如智慧灯杆、停车场)与无收益的公益设施(如道路改造)捆绑申报,确保整体收益平衡。  

4.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  

针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专项债支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更新项目,禁止大拆大建。  

文物建筑修缮:对历史建筑进行结构修复、风貌复原,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苏州市某项目利用专项债修复12处明清时期古建筑,修复后作为非遗展示馆、文化客栈使用,通过门票收入、场地租赁实现可持续运营。  

街区功能活化:在保护风貌的前提下,植入文化体验、特色商业等业态。北京市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通过专项债资金改造3000平方米闲置厂房为文创园区,引入20家设计工作室,并保留街区原有胡同肌理,项目年租金收入达800万元,成功覆盖债券本息。  

申报此类项目时,需提供文物部门的保护审批文件,且收益测算需兼顾文化价值与商业可行性,避免过度商业化。  

5.旧工业区及产业园区更新  

支持城镇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推动旧厂房、旧厂区转型为科创园区、数字经济园区、都市产业园等。  

厂房改造升级:对旧厂房进行结构改造,满足新型产业对层高、荷载、电力的需求。上海市某项目利用专项债改造10万平方米旧机床厂厂房,建成生物医药研发中试基地,通过厂房出租、设备共享收费实现年收益1.2亿元。  

园区配套完善:支持园区内道路、绿化、污水处理、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更新。合肥市某开发区利用专项债建设园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光伏、储能、充电桩一体化运营,既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又通过能源服务收费获得稳定现金流。  

此类项目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中“工业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的相关规定,且项目收益需与产业导入进度挂钩,避免“空园运营”。  

6.城市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  

针对城市建成区内的闲置地块、污染场地、滨水空间等,专项债支持生态修复及配套设施建设。  

污染场地治理:对工业遗留地块进行土壤修复、地下水治理,恢复土地使用功能。长沙市某项目利用专项债治理200亩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后建设城市公园,配套建设2万平方米地下商业体,通过商业出租收益覆盖修复成本。  

滨水空间更新:对城市内河、湖泊沿岸进行生态护岸建设、绿化提升,打造滨水慢行系统。杭州市某项目利用专项债改造5公里运河沿岸,建设骑行绿道、亲水平台,并引入游船码头、咖啡馆等业态,年旅游收入达600万元。  

此类项目需提供生态环境部门的修复方案批复,收益测算需结合生态改善后的土地增值、文旅收入等综合考量。  

城市更新专项债申报全流程详解  

城市更新专项债申报需遵循“项目储备—方案编制—逐级申报—发行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闭环流程,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阶段一:项目储备与前期谋划(申报前3-6个月)  

项目筛选:由地方政府住建、发改、财政部门联合筛选项目,确保符合“公益性、有收益、能平衡”三大核心要求。优先纳入城市更新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且项目成熟度高(如已完成征收拆迁摸底、规划方案初步确定)。  

收益初步测算:初步判断项目是否具备收益能力,例如老旧小区改造可通过充电桩收费、停车位租金、社区服务收入等测算;产业园区更新可通过厂房出租、配套商业收益等测算,要求项目现金流覆盖债券本息的1.2倍以上(即覆盖倍数≥1.2)。  

纳入项目库:将项目录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库,完成项目赋码,这是申报的前提条件。  

阶段二:项目前期工作与方案编制(申报前1-3个月)  

完成审批手续:  

取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备案证明);  

完成用地预审、规划选址意见(或国土空间规划符合性证明);  

涉及征收拆迁的项目,需取得征收范围批复或模拟拆迁协议签约率≥80%。  

编制“一案两书”:  

项目实施方案:包括项目概况、建设内容、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建设周期、收益来源等;  

收益与融资平衡方案:核心是详细测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收入(如租金、收费、政府补助等)和支出(如建设成本、运营维护费、债券利息等),证明现金流能够覆盖债券本息;  

财务评估报告:由第三方机构出具,对收益与融资平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细化资金需求:明确项目总投资中专项债的额度、期限(通常与项目运营期匹配,5-15年)、利率(参考同期国债收益率),以及资本金比例(一般≥20%)。  

阶段三:逐级申报与审核(每年3-6月、9-11月,分两批申报)  

地方初审:区县级政府将项目材料报市级发改委、财政局审核,重点审查项目合规性、收益平衡可行性;市级审核通过后,汇总报省级发改委、财政厅。  

省级复核与推荐:省级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如收益覆盖不足、手续不全),并按“成熟一批、推荐一批”的原则,向财政部报送项目清单及相关材料。  

财政部终审与额度分配:财政部根据各省债务限额、项目质量等因素,下达专项债发行额度;省级财政厅再将额度分解至市县,明确每个项目的可用额度。  

此阶段的关键是“早储备、早申报”,避免因项目手续不全错失额度,同时需根据省级评审反馈及时调整收益方案。  

阶段四:债券发行与资金使用(额度下达后1-3个月)  

债券发行:由省级政府统一组织发行,市县政府根据项目需求使用额度,债券名称需注明“城市更新专项债券”,期限一般不超过15年。  

资金拨付:债券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按项目进度拨付至施工单位、供应商,禁止闲置或挪用。例如,项目主体结构完成30%时,可申请拨付30%的债券资金。  

使用监管:财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定期检查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若项目出现重大调整,需重新履行审批程序,避免“资金跟着项目走”变成“项目跟着资金走”。  

阶段五:项目运营与还本付息(债券存续期内)  

收益归集:项目运营产生的收入(如租金、收费)需按规定存入专项债对应的国库账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优先用于偿还债券本息。  

还本付息:市县财政部门根据债券发行约定,按时足额偿还本息,避免出现逾期违约(专项债违约将影响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项目“后评价”机制,对完工项目的实际收益与测算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若出现收益缺口,需通过财政预算、项目后续收益等方式弥补,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申报关键要点与风险提示  

收益平衡是核心:专项债“不救助”的原则决定了项目必须自身具备偿还能力。申报时需避免“虚增收益”,例如将与项目无关的土地出让收入纳入测算,或高估租金、收费标准。建议参考同类项目的实际运营数据,确保收益测算保守、可信。  

手续合规是前提:项目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规划,且用地、规划、环评等手续齐全。未取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备案类”项目,需提供完整的立项依据,避免因手续不全被驳回。  

避免“泛化使用”:严禁将专项债用于房地产开发、楼堂馆所建设,或偿还存量债务。申报时需明确项目的城市更新属性,且建设内容聚焦“存量更新”而非新增建设用地开发。  

城市更新专项债既是“资金活水”,也是“规范红线”。各地在申报过程中,需紧扣重点领域,严格遵循申报流程,平衡好公益性与收益性、速度与合规性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专项债对城市更新的支撑作用,推动城市实现“内涵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