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的版图中,新兴产业往往如璀璨星辰,照亮前行的道路。近年来,低空经济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两大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地区,在这场低空经济的竞赛中,谁将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低空经济的第一极?这一话题,不仅关乎两大区域的未来发展走向,更对全国低空经济格局有着深远影响。
一、低空经济:新兴赛道的崛起
低空经济,并非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它是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从低空制造产业、低空飞行产业,到低空保障产业和综合服务产业,其产业链条纵横交错,涉及领域广泛。
低空经济产品丰富多样,既有军用eVTOL、直升机、无人机等,也有政用的红外热像仪高清摄像头、立体测图、隐患探测等设备,还有商用的多旋翼无人机、固定翼无人机,以及民用的热气球、滑翔伞、直升机等。它具有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等特点。一方面,空中通勤、空中物流、空中旅游等众多新场景,能够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生活品质和交通边界,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其广阔的前景,使其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在全球范围内,低空经济也正蓬勃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已加快了低空领域的规则和标准的出台,积极布局先进空中交通(AAM),推动低空创新和区域合作。
二、粤港澳大湾区:实力强劲的“低空先锋”
(一)雄厚产业基础筑牢根基
粤港澳大湾区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产业实力不容小觑。这里聚集了大疆、亿航等全球领先的无人机企业。以大疆为例,其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大疆的消费级无人机,凭借其出色的拍摄功能、稳定的飞行性能以及便捷的操作体验,深受全球消费者喜爱,市场份额占全球70%,占全国95%。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大疆也不断发力,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测绘、农业植保等众多行业,市场份额占全球40%,全国54%。
除了专业的无人机企业,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的存在,也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华为在通信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能够为低空飞行器的远程控制、数据传输提供稳定可靠的通信保障;腾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可助力低空经济实现智能化的飞行管理、精准的物流配送以及个性化的旅游服务等。
根据天眼查数据,国内现存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唯有广东存量过万,遥遥领先。2024年,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与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广东低空经济规模已超千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发展格局,广州、深圳、珠海作为核心城市,引领产业发展。深圳和广州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位,广深珠三地集聚全国30%以上低空经济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二)政策先行先试释放活力
依托“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粤港澳三地在政策协同、规则衔接上拥有探索创新的空间。在低空空域管理方面,大湾区积极探索改革。例如,推动低空空域分类分级开放,联合国家空管委、民航局,试点“负面清单+动态释放”管理模式,将部分空域审批权下放至省级部门,提高空域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在产业扶持政策上,各地市纷纷出台相关举措。佛山出台全国首个低空飞行器适航补贴政策,真金白银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鼓励企业加大在低空飞行器研发、生产等环节的投入。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三)旺盛市场需求激发潜力
大湾区人口密集、城市群高度互联。这里拥有众多国际化大都市,如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间商务往来频繁,人们对高效出行的需求极为迫切。以商务出行市场为例,低空载人飞行能够大大缩短城市间的通行时间。原本需要数小时的地面交通行程,通过直升机或eVTOL等低空飞行器,可能只需几十分钟,极大提高了商务人士的出行效率。
在物流配送方面,大湾区发达的电商和制造业,对快速、精准的物流有着强烈需求。顺丰丰翼打造深圳-珠海首条无人机快递“低空走廊”,实现跨城跨湾急送,满足了时效性要求极高的货物配送需求,为生鲜、电子产品等高价值、时效性强的商品运输提供了新途径。
三、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推动的“低空新势力”
(一)产业协同打造完整链条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产业基础同样雄厚。在低空经济领域,其产业协同优势正逐步凸显。2025年4月25日,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旨在打破区域壁垒,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试点落地、政策协同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协同创新共同体。
从研发制造环节来看,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实力强劲的企业。中复神鹰总部位于江苏连云港,其研发的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强度比钢高10倍,重量却轻如羽毛,成为eVTOL机身轻量化的关键,为低空飞行器的制造提供了优质原材料。在动力系统方面,一些企业专注于电池技术研发,如宁德时代与上海峰飞航空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eVTOL航空电池的研发,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稳定性,为低空飞行器的长续航提供保障。
在运营服务环节,长三角地区同样表现出色。美团在上海杨浦区开通多条无人机配送航线,覆盖办公、景区、市政公园等场景,累计完成超45万订单,配送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以上。通过AI调度系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单日峰值配送量达189单,有效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也为低空经济的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
(二)交通基建助力低空腾飞
长三角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也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地面交通方面,高铁、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城市间交通便捷,这为低空经济的配套服务提供了便利。例如,在物流配送中,低空运输与地面运输的无缝衔接,能够实现货物从“最后一公里”到“门到门”的高效配送。
在低空基础设施方面,长三角地区的机场数量不断增加,航线网络日益密集。不仅拥有众多大型国际机场,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等,通用机场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这些机场为低空飞行器的起降、维护、中转等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如上海、南京等,还在积极规划和建设低空飞行服务站,为低空飞行提供气象信息、飞行计划审批、通信导航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了低空飞行保障体系。
(三)多元应用场景遍地开花
在长三角,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已渗透至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在应急救援领域,无人机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南京浦口,无人机常态化巡航覆盖长江沿线98公里,取代50%的船巡工作量,年耗油节省资金1500万元,大大提高了巡查效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安全隐患。在医疗救援方面,江苏首条空中送血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大大缩短了血液等医疗物资的配送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旅游领域,低空旅游成为新热点。从上海临港滨河文化公园起飞,飞抵嵊泗的低空旅游航线,让游客能够从空中俯瞰美丽的海景,享受独特的旅游体验。这种新颖的旅游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四、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共同面临的挑战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而言,低空空域管理都是首要挑战。目前,空域资源碎片化严重,以“静态审批”为主的管理模式,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导致企业运营成本高、创新应用受限。在粤港澳大湾区,港澳与内地的空域管理规则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协同难度。而在长三角地区,虽然成立了产业联盟,但在实际空域协调过程中,仍面临不同省市之间的协调难题。
基础设施方面,尽管两大区域在交通基建上有一定优势,但针对低空经济的专项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例如,低空飞行器的充电设施、维修保养站点布局不够合理,数量也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同时,相关法规标准还不够健全,在低空飞行器的适航认证、飞行安全监管、责任界定等方面,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制约了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把握机遇实现突破
但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随着国家对低空经济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系列利好政策陆续出台。2024年,“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为两大区域的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技术创新也为低空经济发展带来无限可能。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低空飞行器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高,飞行安全性、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例如,通过5G技术实现低空飞行器的实时远程控制和高清视频传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飞行路径规划和智能避障等功能。
五、未来展望:谁将拔得头筹?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强大的产业基础,在无人机制造等细分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加上“一国两制”下的政策创新优势,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在低空经济发展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在未来的跨境物流、高端商务出行等特定场景应用中具有较大潜力。
长三角地区依托产业协同创新,在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布局上齐头并进,通过一体化发展打破区域壁垒,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多元应用场景中积极探索,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在打造世界级低空产业集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究竟谁将成为中国低空经济第一极,目前难下定论。或许,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两者并非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学习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协同和跨区域合作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内部城市间的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则可以参考粤港澳大湾区在政策创新、对接国际市场等方面的做法,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最终,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还是长三角地区,在成为中国低空经济第一极的征程中,都将为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中国低空经济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