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空域审批慢、基础设施缺,低空经济突围卡在“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5-05-12 浏览量:7

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以其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吸引了众多目光,被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万亿。然而,在看似一片光明的前景背后,低空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空域审批缓慢与基础设施匮乏两大难题,如同两座大山,横亘在低空经济前行的道路上,使其突围之路卡在了“最后一公里”。  

1746780134841919.jpeg

空域审批:繁琐流程下的效率之殇  

空域审批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其审批速度直接影响着低空飞行活动的开展效率。但目前,我国空域审批流程繁琐复杂,成为阻碍低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我国,开展低空飞行活动,需向多个部门申报审批。从空域安全管理部门,到地面安全保障部门,再到涉及空中广告等业务的监管部门,协调沟通难度极大。以无人机物流配送为例,企业若要在某一区域开展常态化配送业务,不仅要提前规划飞行路线,还需将详细的飞行计划,包括飞行时间、高度、范围、无人机型号等信息,分别向不同部门申报。各部门审批流程相互独立,且部分部门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导致审批时间大幅延长。据相关企业反馈,一次完整的空域审批流程,短则数周,长则数月,这对于追求高效运营的低空经济产业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  

不仅如此,“一站式”飞行审批机制的不完善,使得飞行计划申报渠道单一。许多地区仍依赖传统的线下申报方式,或仅有简单的线上申报平台,功能简陋,操作不便。申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如材料填写不规范、信息缺失等,都可能导致审批流程停滞,企业需重新提交申请,再次等待漫长的审批周期。这种低效率的审批模式,极大地限制了低空经济企业的业务拓展,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低空应用项目,因无法及时获得空域审批,错失市场机遇,发展陷入困境。  

基础设施:硬件与软件的双重短板  

硬件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通用机场作为低空飞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着低空经济的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底,在不考虑私人机场的情况下,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数量仅有449个,仅为美国公共通航机场数量的11%左右。如此稀少的机场数量,使得许多低空飞行器“无家可归”,难以实现高效的起降与中转。并且,这些机场在地域上分布极不均衡,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区域的机场覆盖率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需求。例如,在一些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的城市,由于缺乏足够的通用机场,无人机配送、空中游览等低空经济业务难以大规模开展,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规模。  

同时,我国通航使用低空空域不足30%,且未能成网连片。这意味着,即使有飞行器和机场,也难以规划出连贯、高效的飞行航线。低空飞行如同在没有完整路网的区域行车,处处受限,无法形成规模化、常态化的运营网络,大大降低了低空经济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除了硬件设施,软件基础设施同样是低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城市空管信息系统、空域管理辅助系统、飞行服务站系统等,本应协同工作,为低空飞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与安全保障。但现实情况是,这些系统分散在航空、通信等不同领域,整合难度极大。各系统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接口不兼容,导致信息难以互通共享,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飞行信息,飞行安全面临隐患。  

此外,我国网络信息基础设施难以支撑低空感知探测和通信。现有的感知探测设施,如雷达、传感器等,存在精度低、覆盖范围小等问题,无法实时、精准地掌握低空飞行器的位置和状态。低空通信方面,信号不稳定、传输速度慢,导致飞行指令传达不及时、数据传输中断等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在山区等地形复杂区域,无人机通信信号容易受到遮挡,出现失联现象,严重影响作业安全与效率。这种软件基础设施的滞后,使得低空经济发展缺乏可靠的信息保障,进一步阻碍了产业的发展进程。  

突围之路:多方发力,共破困境  

要突破空域审批慢与基础设施缺这两大“最后一公里”困境,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发力。  

政府层面,应加快推进“一站式”飞行审批机制建设,整合各部门审批流程,搭建统一、高效的线上审批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申报材料的自动审核、信息共享与流程跟踪,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加强对通用机场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投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需求和低空经济产业布局,合理规划机场选址,加大机场建设力度。在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推动各系统的融合与升级,提升低空感知探测和通信能力,构建安全、高效的低空飞行信息网络。  

企业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体,应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有实力的企业可与地方政府合作,投资建设通用机场、起降点等设施。在技术研发上,加大对低空通信、导航、感知探测等软件技术的投入,与科研机构合作,攻克技术难题,提升自身运营过程中的技术保障能力。同时,企业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反馈空域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科研机构要发挥技术创新优势,针对低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如高精度感知探测技术、稳定可靠的低空通信技术等,开展科研攻关。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技术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空域审批慢与基础设施缺已成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必须跨越的障碍。只有各方携手共进,从优化审批流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才能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让低空经济真正腾飞,释放出万亿市场的巨大潜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