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碳中和下的城市之变
发布时间:2021-09-18 浏览量:1538

经济越发展,就需要更多的能源;在工业当中,电力的生产,金属的冶炼、化学品的生产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能源;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开车出行、吃的饭菜、玩手机电脑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依然以传统的煤炭、石油为主,新能源、清洁能源占比相对较低,煤炭石油天然气传统能源占比仍然很高。

从现在起到2030年,我国向大气中排放的碳元素预计还要持续增加,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这就是所谓“碳达峰”的意思;2030年以后,随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到2060年左右,中国将实现释放的的碳和吸收的碳达到平衡,这就是“碳中和”的意思,我们就能进入净零碳社会。

纵观当前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无论是“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等词汇的频频出现,还是共享单车、环保材料等事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都可以看出绿色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已经使社会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革。但相较于全球许多国家城市对于低碳发展所展开的较长时间的探索,中国仍有许多可以学习之处。

丹麦哥本哈根:全球首个碳中和之都

在著名低碳城市哥本哈根,通过大量使用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远程输热系统等手段,哥本哈根将在2025年达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1631943910746092.png

哥本哈根在风能发电领域也走在前沿。在其港口的入口处, 有一座大的海上风电站,还有一座在附近的内陆地区。两座新的境外风能园区将在哥本哈根和瑞典之间的海域中建成。

1631943935315192.png

然而,高度集成化的关键设施已被建成并投入使用。一座废物能源转化站的屋顶被设计成可以滑雪的斜坡。访客可以一年四季在人造雪顶滑雪。这座能源转化站位本地家庭提供电力和热力供应99%的城市家庭可受益于低价的区域供暖。

对于城市生活来说,便捷的重要性高于可持续性生活和减少城市的碳排放。穿行哥本哈根市中心的最快方式是使用专用自行车道,包含横跨内陆河的大桥。大桥横跨水域面积相当于都柏林两条河道的宽度。

要在2025实现碳平衡,丹麦政府在接下来的时间重新规划丹麦首都的能源供应和城市设计,主动积极地重新整合本地运输系统(延长无人驾驶地铁线路,改进公共交通选择、自行车出行和共享汽服务),拓展区域供热和住房,开发实验性社区和城市生活体验区。

韩国光州:打造碳平衡─能源自主都市

光州为了实现2045年成为“碳平衡─能源自主都市”这一目标,在2020年7月发表了“光州特色AI-绿色新政蓝图”,即与人工智能衔接,通过发展新再生能源、建筑用ESS、燃料电池发电站、电力・氢气充电站等可在城市内直接生产供应消费的能源,使光州转变为碳平衡─能源自主都市。

1631943960566063.png

到2030年,实现企业所需的电力全部使用由绿色再生能源所供给的“2030企业RE100”;到2035年,实现光州所有电力使用由再生能源所供给的“2035光州RE100”。

到2045年,光州最终达到成为不依靠外部供应电力的“能源自主都市”的目标。

新加坡:2030绿色发展蓝图

新加坡政府公布的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为城市绿化、可持续生活和绿色经济各方面梳理和制定明确目标。新加坡虽然是个各方面体量都不大的小国,但作为城市,新加坡在低碳、绿色发展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2020年3月,新加坡提交了修订后的NDC目标,将目标更改为“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峰,而且小于6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将原来的相对排放强度,改为更明确的绝对排放量,同时提交的标题为《规划新加坡低碳和适应气候的未来》的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LEDS)文档表示新加坡将力争到2050年将排放量从达峰排放量减半至33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期在本世纪后半叶尽快实现净零排放。这个转变凸显了新加坡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视程度。

1631943992284408.png

这份蓝图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大自然中的城市、可持续生活、能源策略、绿色经济和具有韧性的未来。新加坡政府明确表态,要达到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须全国通力,公共领域领头,个人、社区和企业各尽其责。

我国城市的碳中和之路

在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的当下,随着中国向世界做出“30·60目标”的承诺,许多城市将面临更加严格的“低碳约束”。在碳中和大局之下,中国的城市也将迎来艰巨的挑战与变革。

近年来,中国对低碳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努力,已开展了三批共计87个低碳试点省区和试点城市。目前有82个试点省市研究提出碳达峰目标,北京就是其中之一。

1631944015408877.png

自“十二五”起,北京就已展开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应工作。在各项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北京2020年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23%,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开展二氧化碳减排专项行动,实现碳排放总量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并研究制定碳中和目标及路线图。

而与碳减排任务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供暖、建筑等行业服务型城市北京相比,工业型城市如浙江省宁波市则在一直探索绿色港口发展路径;农业型城市如西双版纳主要是做好热带雨林保护,发挥森林的碳中和功能;综合型城市如武汉市在兼顾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升级之余,也在大规模植树造林,提升碳汇能力。

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提出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中国未来的“碳中和”之路离不开每个人的低碳生活。

在中国向世界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后,不少城市将面临能源、产业、交通等结构亟待调整的情况,不断探索新的低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