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绿的卤水,在戈壁烈日下结晶,总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的盐田里,数十艘采盐船正在作业,洁白的钾肥源源不断从这里生产出来。
一个个“大风车”不分昼夜地旋转,一块块高低起伏的光伏板连成望不到边的“蓝色海洋”,无尽的黄河水转化为数不尽的能量。
领略三江之源的壮美景色,感悟青海高原的文化底蕴,阅览大美青海的今朝新貌,青海湖二郎剑景区、茶卡盐湖、察尔汗盐湖、海西雅丹魔鬼城等景区景点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
牦牛、藏羊、青稞、油菜、冷水鱼、枸杞、藜麦等“青字号”农畜产品品牌,不断走出省门,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产业“四地”建设为主攻方向和行动路径,把建设产业“四地”作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重要任务,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瞄准“双循环”格局下国家之所需、青海之所能,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产业“四地”已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这是青海产业“四地”
产业“四地”是什么?
“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要做好规划和布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突出规范性和有序性。”“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青海考察调研,为新时代青海发展擘画蓝图,为产业“四地”指明方向。
为什么是青海?
“青海省是‘资源大省’,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四地’建设为牵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大家都知道青海有‘天空之镜’,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在游客眼中,盐湖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在企业家眼里,盐湖则是极为宝贵的稀缺资源。”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在省委“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发布词道出了其中缘由。
把殷切期望转化为强劲发展动力,我省坚持不懈育主体、强链条、建集群、促集聚,钾肥支撑全国一半的农耕用肥,锂电产能接近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
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居全国首位,建成全国首条全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通道、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构建形成从电子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制造,到系统设计与集成、光伏电站建设和运维的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迈出坚实步伐。
同时,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壮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天空之境”等工业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向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进发
当穿越戈壁的微风吹过波光粼粼的湖面,湛蓝的察尔汗盐湖之畔,繁忙的盐湖人正踏着昂扬的步伐向着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迈进。
湛蓝的湖面上,一艘艘采盐船在近乎静态中忙碌作业,远处的加工区域机声隆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新作为,盐湖正争分夺秒地向前快速行进,渴盼以加倍的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早日变为现实。
我省着眼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从强链、延链、补链入手,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一个个盐湖产业好消息不断传来:自主研发的光卤石水采船、反浮选冷结晶、固体钾矿溶解转化、尾盐热溶结晶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使钾肥产量一路突破至今天的500万吨以上,稳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四。
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率先实现盐湖提锂排放母液镁、锂综合回收利用,率先实现国内IBC电池工业化量产,成功突破高纯氯化锂制备过程除硼关键技术,碳酸镁示范线建成投运,碳酸锂产业稳步发展。
经过60多年努力,我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已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具有盐湖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综合利用水平处于世界中等水平。
清洁能源产业风光无限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用上了来自青海的清洁电力;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青豫直流”)用 “青海之光”点亮中原之灯;从7天到15天,再到35天,不断创造青海“绿电”奇迹,2021年5月9日至8月16日,三江源地区16个县和1个镇的20多万户居民、企业,全部使用“绿电”,生态环保、安全经济的电能取暖取代了牛粪和燃煤取暖……
举全省之力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大刀阔斧地开展绿色能源革命,发展光伏、风电、光热、地热等新能源,打造具有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市场优势的重要支柱产业,光伏产业链日趋完善,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能源制造产业,扩大切片及电池、太阳能光伏玻璃等产品规模,加快高效电池项目建设,提高电池转化效能,延伸发展下游逆变器、组件测试等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产品,培育产业集群……
青海绿水青山尽显国际范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必须要坚持国际视野,健全国际标准,拓展国际市场,提供国际服务。
说起生态旅游,青海是富足的;说起生态旅游,青海是知名的;说起生态旅游,青海是自信的。
婀娜多姿千姿湖、百亩油菜花海金门源、千米观湖栈道龙羊峡、原始森林互助北山、巧夺天工坎布拉……这些绝美的景色是自然馈赠予青海的礼物,更是青海特有的“珍宝”。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以“一环引领、六区示范、两廊联动、多点带动”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构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旅游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协作密切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空间布局,以国际标准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截至目前,我省生态旅游迈出新步伐,现有A级旅游景区160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0个、休闲街区17个。3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7条线路入选“十大黄河文化旅游带精品线路”,最美湖泊、最美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再上新台阶。
让绿色有机青字号越叫越响
2019年3月,我省启动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工作,彰显出绿色发展、永续发展之深意。
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省政府联合印发《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这是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的深化和升华。
经过短短三年的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已初具规模,“生态青海、绿色农牧”深入人心。在广阔的市场上,“绿色、有机、无污染”已成为青海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
通过有机草原监测认证,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建立,牦牛、藏羊、青稞、油菜、冷水鱼、枸杞、藜麦等特色优质农畜产品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需求量越来越大,“青字号”农畜产品品牌,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走出高原,把幸福的味道传播到世界。随着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牧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目前,我省已有48万吨食用农产品实现带证上市,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规模达到413万头(只);牛羊肉、油料、青稞、露地蔬菜等大宗绿色农畜产品省外输出分别达到11万吨、13万吨、5.4万吨、50万吨。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20个,“青字号”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