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双碳”目标
发布时间:2022-08-16 浏览量:1224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气候状况恶化给人类敲响警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迫在眉睫。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制定“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体现出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永续发展。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针对“双碳”目标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全面清晰的部署,全面清晰指导国家经济平稳加速实现绿色转型。

1、“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结构优化

合理的碳减排目标,是推动落实碳减排的重要基础。企业首先应就整体碳量情况作出清晰的碳排查,设置合理的碳减排目标,制定契合自身实际的低碳转型方案。同时,要识别企业碳排放的关键因素,进行节碳潜力分析,结合成本和降碳效果考量,分步骤落实短、中、长期减排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行之有效。

对企业而言,减碳带来的直接挑战是能源革命。因此,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将有效助推实现绿色发展。企业应从生产方式和业务运营流程入手,测算和比较不同能源使用效率和碳排放水平,优化能源结构。相关企业在生产环节应选择更清洁和可持续的原料,并更多地利用碳排放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加强企业日常运营。此外,要建立生态圈,与全产业链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升级。

2、把握“双碳”目标下的新产业机遇

“双碳”目标下绿色转型加速产业结构实质变迁,产业结构也将重置。站在能源转型的机遇期,传统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都将迎来新机遇。具体来看:一是传统产业正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与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轻量化、低功耗等技术工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二是风光发电未来空间非常广阔,可成为可再生电力增长主力,该产业在原材料、设备制造、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前列。三是储能产业发展加速,成为新风口,发展储能与风光进行互补,可使电力输送更加稳定,解决风光发电存在容易受天气变化影响的问题。四是提高电能替代度,推进汽车电动化,燃油车是交通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电动化是大势所趋。

3、“双碳”目标下的增加碳清除策略

在节能减排的同时要加强碳捕获、碳吸收和碳利用,同时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多渠道实行碳清除。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生活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度扩大森林面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树种,利用森林的碳吸收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碳清除。自然碳清除主要依靠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因此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碳清除方式。

为了加大碳清除力度,完成碳中和目标,应该通过技术创新手段来实现排放与吸收的平衡,技术创新是公认的实现“双碳”目标的最终出路。目前,低碳技术创新成本高,研发难度高,现有技术尚不成熟,到具体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只有攻克技术难关才能加速碳清除,提升碳清除能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应该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技术创新攻坚克难提供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等。同时倡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通力合作,从培养科研人才,到关键技术攻关,再到成果孵化,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4、构建碳排放交易体系策略

积极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扩大碳交易市场规模。各地需在碳市场的核心制度、运行规则、分配方法上全面对接全国碳市场总体思路,构建当地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并结合实际积极创新,不断拓展覆盖面、创新交易品种,实现配额总量、交易规模的“双增长”。

同时要完善优化碳交易机制设计,利用市场激励机制实现优化配置。通过排放主体之间的交易,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减少排放总量;通过市场机制设计,增加排放成本,激励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多研发使用低碳零碳技术;通过碳交易市场激活产业间的碳经济,使得需要较高碳配额的传统产业(如电力、石化、化工等重点排放行业)、零排放及负碳产业(如光伏、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行业)、电气化变革产业(如汽车电气化)、碳检测产业都能够受益而稳步发展。

5、用实用活利好政策,构建金融发展体系。

一方面要推进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分别印发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提出鼓励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切实避免“一刀切”管理和“运动式”减碳。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需求,切实细化落实国家政策。对标国际国内能效先进水平,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鼓励国有企业、骨干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开展节能降碳示范性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实现低碳转型。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是助力绿色发展的有力推手,各界亟需大量的投资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新兴行业。因此需要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增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性。同时,加快金融机构绿色化转型,调整信贷政策、优化投资结构,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及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