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王伟在工信部举行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体系完整优势更加凸显,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产业基础是制造业的根基所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许科敏7月26日在宁波市举行的“2022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表示。
宁波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是宁波服务“国之大者”,提升竞争实力的优势所在。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飞帆表示,宁波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规模位居全国城市第七名,特色产业基地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分别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名和第三名,有110家企业主导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未来,宁波将从筑牢发展基石厚植竞争优势的高度出发,不断开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为浙江“两个先行”,为制造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表示,产业基础是工业发展的基本盘,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关键是要切实提高产业基础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学东表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自2014年启动工业强基专项以来,我国产业基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产业基础对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若干领域基本具备了全产业链基础产品和技术的自主化配套能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立表示,产业基础能力决定了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维护产业基础能力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强化产业基础能力是世界各制造强国的共同选择,各国政府高度重视,通过立法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产业基础的支持力度,开展定期评估,及时掌握产业基础发展水平,以明确锻“长”补“短”方向,整合多方力量,政府企业协同发力抢占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制高点。
目前,我国产业基础关键环节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周济看来,当前,我国产业基础总体仍处于中低端,产业基础存在严重的安全可控风险,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依然突出;工业基础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严重缺失,产品质量水平仍不高;创新还没有成为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严重缺失,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技术成果不多。
“目前,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工业软件不能自主可控。”陈学东认为,“十四五”至“十六五”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着力推动产业基础创新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是制造强国建设必然要求。我国需从宏观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优秀人才培养三方面协同发力,为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创造良好基础和条件。
许科敏则认为,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要持续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坚持自立自强,扎实推进产业基础攻坚。二是强化应用牵引,更好地发挥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三是厚植发展沃土,培育形成优质企业。四是建立产业基础长效投入机制,支持企业围绕优势领域开展协同攻关。五是深化主体合作,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为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任务之一。”周济建议,要着力从体系、链、群、企业、质量和创新六大方面夯实产业基础。各地要把产业基础高级化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重要主导作用,要在国家总体部署下,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张立认为,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必须突破四个“关口”,一是强化自立自强,突破技术关;二是强化整零对接,突破应用关;三是强化做精做专,突破企业关;四是强化环境营造,突破生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