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省委鲜明提出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塑造发展优势、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当前,成都正处于接续奋斗提能级、坚定不移促转型、锐意进取开新局的关键时期,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厚植比较优势,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更好集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要素,加快构建一体化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着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推动城市创新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通”
产业链提出技术创新需求,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二者相互支撑、共生共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城市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双向融合,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出题、揭榜挂帅、成果共享”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打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好创新与产业、科研与转化“两张皮”问题。一方面,要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是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发挥产业链带动创新成果工程化和落地应用作用,围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编制重点产业链图谱,在产业链上搭建创新平台、推动创新突破和关键核心环节的攻关,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产业叠加、创新要素向产业流动,增强企业在开放性合作机制上的主导地位,持续推进产业创新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坚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点是依托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提升和原创成果,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新技术应用推动产业分工重构、动能更新再造。依托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创新载体,建强用好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从颠覆性技术或持续性技术突破中捕捉新兴产业生长点,以产业化为核心促进技术、资本的交流和合作,开展创新成果资本化的探索和试点,前瞻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推动供给端、需求端“双向联动”
深化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是破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当前,新的社会分工和商业模式推动生产和商业活动的主导权从生产商向消费者转化。要着眼需求挖掘、需求洞察、需求管理,通过协同化的创新活动,将动态变化的需求和供给有机撮合,努力实现新形势下的供求平衡、新逻辑下的动力转换、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新理念下的制度创新,全面提升创新体系运行质量和整体效能。一方面,要挖掘需求、创造需求。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方向,聚焦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联合发起重大科研项目课题和技术创新目录,进行“共性问题挖掘”“潜在效率提升”的创新探索,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强化技术改造和应用创新,大力发展具有引领策源作用和指数级增长潜力的创新型经济,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用技术创新的成果反馈到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企业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为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创造需求、培育市场、引领行业。另一方面,要扩大供给、优化供给。加强产业变革趋势预判和重大技术预警,实施科技强链补链专项行动,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重点领域集成开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塑造行业比较优势和关键环节绝对优势。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多模态网络与通信、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工艺、部件及重大装备样机研发。组织实施一批协同创新科研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突破基础软硬件、关键零部件和仪器设备技术瓶颈。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支持高校院所开展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推动扩增量、优存量“双向发力”
成都科教资源富集,拥有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65所高等院校,全市人才总量达到587.6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达7800家、实现营收1.14万亿元,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15家、总数居全国城市第6位,数字经济规模达8800亿元、占GDP比重达49.7%,但全要素生产率仅为3.7%左右,R&D投入强度仅2.56%。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中,仅位居全国第11位,低于西安、长沙、合肥、青岛等城市,与全国经济第7位的城市能级不相匹配。要坚持激活资源存量与做优资源增量相促进,形成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场效应”。一方面,要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水平。健全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推进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在蓉转化,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完善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企业积极进行跨界和协同创新,建立更多产业技术联盟,落实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全面增强各层次企业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育高能级创新主体。在突出优势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及国家实验室基地,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积极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创建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领军企业提能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激励机制,加快培育创新型头部企业。发挥高水平大学作用,支持国际知名大学来蓉合作办学,建设一批“双一流系”“中科系”等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高峰学科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推动数字化、工业化“双向赋能”
进入新阶段,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成为引领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力量。据统计,目前全球至少50%GDP实现数字化,亚太地区更以60%的比例领跑全球。要主动拥抱经济数字化转型浪潮,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数字化,更好发挥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要强化数字赋能智能制造。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中突出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单点应用、垂直突破、跨界融合,全面推动智能示范工厂建设,鼓励龙头企业打造有影响力的行业平台,推动重点行业整体转型,探索构建更加丰富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加快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深入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统筹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智化改造全覆盖,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智能企业、智能产品、智能应用。要聚焦前沿推动技术溢出。建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等载体,进一步加大企业R&D投入,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合作,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开展联合研发,加大工业控制芯片、人工智能芯片、工业传感器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实现从项目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聚焦物联网、车联网等一批正在孕育突破的技术和产业,加快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服务制造业的过程中实现技术成果向制造业的溢出,变市场依赖为生产依赖和研发依赖。要把握趋势培育新兴业态。新经济的高渗透性、高融合性、高倍增性,颠覆了传统产业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成为引领产业向中高端化迈进、高效率增长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把握科技变革趋势、产业发展规律、城市功能定位和赛道成长逻辑,围绕新制造、新零售、新文创、新供应链等蓝海空间,构建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创新应用实验室+未来场景实验室+场景示范全周期场景孵化机制,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验证落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活力区。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