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中国是碳排放量大国,因此各省也承担起相应的排放责任,2021年,各省先后出台了自己“双碳”目标,从大范围启用绿色能源,到协同推进节能减排,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拿出了各自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各项节能减排工作,社会各界也都纷纷提出相应对策。
一、产业发展路径
从全国各地的治理手段和措施来看,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电力清洁化和非电力清洁化。
电力清洁化主要是转变原先的火电为主的供电模式,通过调整火、水、核、风、光发电比例,调整各自成本,结合供电调峰策略、电力消纳规划等措施,实现电力清洁化。
非电力清洁化主要是高能耗行业采用各类新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节能减排,涉及的面相对较广,实施路径重点围绕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等高耗能制造业展开。刚铁行业重点建设绿色冶炼,主要探索方向包括采用清洁能源进行冶炼;分离高炉煤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送入循环利用轨道;回收利用高炉煤气中的一氧化碳。水泥行业碳中和难度相对高,需等待市场消费需求的减少和碳捕捉成本下降,新材料替代石灰石是重要的探索方向。电解铝行业主要实施途径是限制产能,降低吨铝电耗,征收碳税,发展再生铝等。化工行业重点解决用电和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问题,改进PVC生产工艺,减少电石的需求量,研发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研发零碳生物质原料的替代技术,改进甲醇等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全面节能减排。一般制造业的碳中和目标主要依靠清洁能源实现,提高生产率也是有效的降低单位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绿色交通方面,推行清洁能源是根本,节能减排只是辅助,锂电池、氢能源、电气化等技术是绿色交通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二、社会发展路径
除产业生产外,社会生活也是产生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为实现“双碳”目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也探讨了许多有效途径。
居民生活和企业日常办公方面,主要通过倡导垃圾分类、绿色家居、绿色出行、杜绝浪费、理性消费、共享经济等途径实现。鼓励设计发明环保新产品,倡导使用绿色产品。
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也能推动城市向实现“双碳”目标靠拢。首先是用地结构的优化,能够减少通勤,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从而降低碳排放。建筑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也能有效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密度和可达性。
三、产业和行业结构变化
发展双碳经济,将会对我国所有产业和现有行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能源变“轻”
节能减排、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等措施都将使石化重工业产品的使用大幅度减少。
2、金融变“重”
金融投资、定价、风险衡量等分析与监管的过程变重,传统高排放行业投资压力和风险增加。
3、商品“循环”
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积极研发和推广可回收利用材料。刚铁、水泥、肥料和塑料等行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
4、科技“助力”
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保证。通过科技创新,能够挖掘环保新材料、绿色新工艺,采用新能源设施,构建循环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全面升级,也推动双碳经济向前发展。
5、消费“低碳”
“低碳”消费文明将成为社会主流。消费端遵循环保节约理念是倒推上游生产端不铺张浪费、精细化管理的根本动力。
6、格局“重塑”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后发优势,一步到位,实现碳达标。而现有成熟体系的传统产业反而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双碳经济将推动现有产业格局向前发展演变。
“双碳”目标下,我国将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改革红利、政策动力、技术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