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6月,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存量规模已突破40万亿元,成为稳投资、补短板的核心工具。然而,随着审计署2024年度报告披露9省专项债存在1325.97亿元违规问题,以及17省份审计报告揭示资金挪用、项目收益不实等新老顽疾,专项债管理的系统性风险正加速暴露。从福建光泽县虚报1.15亿元支出的“凭证造假”,到天津2.91亿元专项债面临违约风险,这些案例折射出专项债在规模扩张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将从问题表象切入,深度剖析专项债管理的制度性困境,并结合2024年国务院新政提出破局路径。
一、新老问题交织:专项债管理的“病灶图谱”
(一)老问题久治不愈
项目收益“注水”与资金闲置并存
部分地方为通过审核,虚构无人机物流配送、飞行培训等收益来源。例如宁夏242个项目实际无收益,财政被迫垫付利息,而山东威海低空经济产业园项目在申报时夸大无人机物流订单量,导致建成后收入仅达预期的40%。与此同时,吉林、辽宁等地因前期准备不足,超189亿元资金闲置超半年,部分项目因用地征拆未完成停工1年以上。
资金挪用屡禁不止
专项债被挪用至“三保”、偿还国企债务等非合规领域的现象普遍。黑龙江7县挪用债券资金2130万元用于办公经费,重庆某项目将1.65亿元资金超进度拨付至共管账户脱离监管。更有甚者,云南某公司挪用9.4亿元专项资金偿还债务,形成“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
(二)新风险加速暴露
监测系统漏洞引发监管失灵
财政部专项债券监测系统因缺乏权限分离机制,出现“自填自审”漏洞。福建光泽县通过上传虚假凭证,在未发生支出的情况下虚报1.15亿元,辽宁3县利用系统审核不严虚报支出1.69亿元。这种技术缺陷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资金挪用、进度造假等问题。
区域债务风险向专项债传导
高风险地区违规举债问题突出。天津河北区某地块因土地收储滞后,2.91亿元专项债到期后无法偿还;贵州17个项目19.03亿元资金闲置超半年,部分项目因配套资金不到位拖欠工程款3.53亿元。这些问题反映出专项债管理与地方财政健康度的深度绑定。
二、制度性困境:专项债管理的“三重枷锁”
(一)激励机制扭曲催生短期行为
额度分配的“马太效应”
经济强省凭借项目储备优势持续获得大额额度,而财政困难地区为争取资金,不惜包装项目。例如某西部省份将无人机起降场与周边商业开发捆绑申报,导致专项债资金混入商业用途,最终被财政部通报。
政绩考核驱动的“重发轻管”
部分地方政府将专项债发行规模作为政绩指标,忽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重庆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虽通过专项债完成建设,但因未建立运维资金池,改造后1年便出现设施损坏无人维修的情况。
(二)风险防控机制存在短板
收益测算缺乏科学依据
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项目收益预测普遍依赖行业报告或企业承诺,缺乏历史数据支撑。例如某无人机物流项目在申报时引用顺丰同城单价测算收益,但实际运营中因空域限制,配送范围仅达预期的60%。
偿债责任主体模糊
专项债项目多由融资平台代建,偿债责任最终转嫁至地方财政。福建某产业园项目因运营方破产,2亿元债券本息被迫由财政兜底,这种“政府举债、企业赖账”的模式加剧了财政风险。
(三)监管协同效能不足
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数据未实现互通,导致监管盲区。例如某省审计厅在检查中发现,财政部门拨付的专项债资金与发改部门备案的项目进度存在30%的差异,但因系统不兼容未能及时预警。
第三方中介履职尽责不足
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承揽业务,在财务评价报告中默许虚增收入。某低空经济项目将未签订协议的空域数据授权收入计入测算表,中介机构未予纠正,最终导致项目收益覆盖倍数虚高至1.8倍。
三、破局之道:构建专项债管理的“四维体系”
(一)政策工具创新:从“粗放扩张”到“精准滴灌”
负面清单与正面清单双轨并行
严格执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禁止类项目清单》,将楼堂馆所、形象工程等纳入负面清单,同时扩大低空经济、算力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的支持范围。例如广东将无人机起降场智能化改造纳入专项债资本金支持范围,允许30%的债券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有效降低企业融资压力。
自审自发试点与动态调整结合
北京、上海等10个试点省份可自主审批专项债项目,缩短审批周期至2-3个月。福建建立专项债动态调整机制,对资金沉淀超12个月的项目强制收回额度,重新分配至成熟项目。泉州通过该机制在2022年调整12个项目8.13亿元资金,资金使用效率提升25%。
(二)技术赋能监管:打造“数字孪生”管理平台
穿透式监测系统升级
财政部拟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资金拨付、使用、核销的全流程上链。例如重庆高新区对龙荫小区改造项目实行“分账核算”,通过系统实时监控每笔资金流向,确保专款专用。
大数据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整合空域管理、产业园区运营等多源数据,建立专项债风险评估模型。赛迪顾问建议,低空经济项目应接入民航局空域监测数据,动态调整收益测算模型,避免因空域审批延期导致的偿债风险。
(三)全生命周期管理:压实“借、用、管、还”责任链
前期论证标准化
制定低空经济等领域专项债申报指南,明确空域使用批复、产业链合作协议等必备要件。例如四川自贡航空产业园在申报时,将无人机试飞基地收入、飞行培训收入等细分来源量化,并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行业基准数据。
绩效评价刚性约束
重庆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行“居民满意度挂钩”机制,绩效评价未达标的项目暂停续发债券。福建将专项债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对违规地区扣减下年度额度。
(四)市场化机制引入:破解“财政兜底”困局
收益分成与资产证券化
苏州冷链物流无人机配送项目采用“基础收益+超额分成”模式,物流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节约按比例分配给债券持有人。同时,鼓励将专项债形成的资产打包发行REITs,例如深圳某低空经济产业园通过REITs发行回收本金,再投资新项目,形成资金闭环。
偿债备付金与保险增信
试点地区建立专项债偿债备付金,按债券规模的5%计提资金应对突发风险。保险公司可开发专项债履约保证保险,对因空域协调等特殊原因导致的违约进行赔付,分散财政风险。
四、未来展望:在改革中重塑专项债治理范式
2024年国务院新政的出台,标志着专项债管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随着自审自发试点扩围、动态调整机制常态化,地方政府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项目策划:紧扣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战略方向,避免“大而空”的基建项目;
风险管控:建立专项债与地方财政风险的隔离机制,严禁将债券资金用于隐性债务置换;
技术创新:依托数字孪生、AI算法提升收益测算精度,例如通过无人机飞行模拟系统预测物流订单量。
专项债管理的优化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政策制定者、地方政府、中介机构等多方协同。唯有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市场化改革,才能实现专项债从“稳增长工具”到“高质量发展引擎”的蜕变,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注入持久动力。
(本文数据来源:审计署2024年度报告、各省财政厅公开信息、赛迪顾问专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