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围绕五个方面实践探索乡村振兴示范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2-03-21 浏览量:1577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党的十九大期间最后一个,重点内容包括一保数量: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二提质量: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三增产量: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四稳财政: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五管用途: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六查家底:启动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七促乡游: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文件提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三稳”目标,并对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给出全面指导意见。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不少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本地的推进实施明确了思路,提供了路线图和指引。


图片3.png

一个主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图片2.png

 两条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 从产业角度看

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具备扁平化的产业发展基础。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特别是对较高质量农产品有旺盛的需求。我国的GDP约有一半来自消费,而消费中占最大比重的就是食品消费。中国的食品消费每年高达10多万亿元,由于食品的生产和供应现在不可能脱离农民和土地,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主要是由农村产业提供。而且,目前的国内食品需求中,有一部分是依赖进口,由于远程运输不利于保鲜,而新冠疫情从国外冷链输入的事实也在提醒我们,这种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超长远程冷冻储存的食品供应模式未来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人们会转而寻求更靠近消费地、更容易保鲜的食品来源,这种方式也更符合低碳绿色发展的理念。这样的转变也会扩展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二、 从人才角度看

抓住人才核心,加强软件建设。首先促进产业转移带动返乡创业。鼓励输入地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口帮扶输出地建设承接产业园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带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鼓励已经成功创业的农民工等人员,顺应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潮流,充分挖掘和利用输出地资源和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把适合的产业转移到家乡再创业、再发展。再者鼓励输出地资源嫁接输入地市场带动返乡创业。鼓励农民工等人员发挥既熟悉输入地市场又熟悉输出地资源的优势,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商业,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绿色农产品等输出地特色产品的挖掘、升级、品牌化,实现输出地产品与输入地市场的嫁接。还有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返乡创业。统筹发展县域经济,引导返乡农民工等人员融入区域专业市场、示范带和块状经济,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鼓励创业基础好、创业能力强的返乡人员,充分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发展休闲农业、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创业空间。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为平台和载体,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业,带动民族地区创业。最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带动返乡创业。鼓励返乡人员共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以及农技推广、林下经济、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合作建立营销渠道,合作打造特色品牌,合作分散市场风险。


三、 从文化角度看

农村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多彩的非遗技艺、古朴的古村古镇、独特的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景观……都是文化产业的要素,经过产业化开发可以成为致富之源。位于成都市附近的明月村现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会游客云集,热闹非凡,因为这里拥有数十座风格各异的非遗工作坊,聚集着上百位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艺术家,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村、文化村。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明月村迅速脱贫,不但村民家家住上小洋楼,村容村貌也大为改变,绿水青山、翠竹鲜花,处处透露着优雅整洁,让明月村赏心悦目,成为度假胜地。

乡村振兴需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四、 从生态角度看

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格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一些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调整,并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科学性,探索和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在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海岸线的修复利用等工作中,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按照现行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等农产品生产,明确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等,在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方面完善操作管理规定,既要管“非农化”,也要管“非粮化”。

科学划定并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重要举措。一是整合优化以后的自然保护地;二是自然保护地外的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的区域;三是目前基本没有人类活动,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战略留白区。它们涵盖了大部分天然林、草地、湿地等典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的海洋自然生态系统,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生态安全格局。


五、 从组织角度看

政府、运营商、投资商、村集体、村民、专家等各司其位,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


政府部门是“跑龙套”:改变过去从规划设计、项目施工、村庄整洁等“大包大揽”的做法,改为承担引导和规范职能。

乡村运营商是主角:承担参与村落景区发展规划、项目投资、招商投资、产品开发、旅游营销、日常运营、综合管理等职能,并扮演“第二村委会”角色,参与村庄发展议事会议。

投资商是配角:按照村落景区主题和风格开展项目投资,只对自己投资的项目负责。

村委会是股东:代表村集体与运营商签订合同,以集体资产入股。村委会在运营工作业务上不干涉不参与经营管理,主要协助并保障运营商在村落顺利开展运营工作。

村民是主人:作为农民可出售农产品获益,作为投资者可投身乡村民宿、伴手礼、采摘园等获益,作为劳动者可在家门口就业。

专家是师爷:旅游部门特聘乡村旅游专家团队,定期对运营商进行指导和交流,为运营商提出对策建议。

 图片1.png

推动实现“两新”


2018年提出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以来,国家政策覆盖、政府财政投资、区域样板工程、领导示范标杆、央企助力乡村、国企投资农业、城市资本下乡、民营企业助农,成就与成功了诸多经典的案例,如浙江安吉多业融合、四川明月村文创赋能、安徽巢湖三瓜公社电商产业、陕西西安袁家村村集体经济、山东沂水县尹家峪田园综合体等,也成熟与成立了系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