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民建北京市委经济委课题组调研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共探老龄科技转化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03 浏览量:18

2025年6月30日周一下午1点50,民建北京市委经济委员会《老龄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北京的路径优化》课题组11名成员,在负责人之一、东城区民政局副局长刘静的带领下,前往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2024年10月正式挂牌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展专题调研。此次调研聚焦加速老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养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围绕老龄科技转化路径、养老机器人研发方向及产学研协同机制展开深度交流。  

创新中心:聚焦具身智能,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于2023年11月成立,作为国内首家具身智能软硬件全栈科技公司,其核心使命在于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生态建设。围绕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和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两大核心任务,创新中心全力攻坚,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  

1751532985919694.jpg

“天工”作为通用机器人平台,依托“慧思开物”具备强大的具身运控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够完成上肢精细作业,覆盖超市货物分拣、收银结算、流水线分拣、配电箱操作、早餐备餐等多个场景。目前,创新中心正持续对“天工”进行技术迭代和功能升级,以适应更多复杂场景,服务工业、制造业、商业、家庭等多个领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朱楠:整合资源,破解老龄科技成果转化“孤岛效应”  

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朱楠从政策与产业视角深入剖析,指出当前老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技术-场景-市场”脱节的问题。他以医疗领域为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银河通用共建的“主动健康具身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通过临床数据反哺算法优化,使老年人能力评估效率提升40%,但此类跨领域协作仍属少数。  

“老龄科技转化需整合医疗、养老、机器人三大专项领域资源。”朱楠强调,当前科研机构侧重技术突破,企业关注商业化落地,而养老机构缺乏技术适配能力,导致成果“卡在最后一公里”。他建议建立“需求导向-联合攻关-场景验证”的闭环机制,例如依托北京亦庄的百亿元机器人产业基金,推动医疗数据共享平台与养老场景开放,加速技术迭代。  

黄永刚:紧扣五大刚需推动研发,多维度思考产业发展  

紧扣五大核心需求  

民建北京市委经济委委员、参政议政委委员黄永刚结合具身智能技术进展,提出养老机器人研发需紧扣老年人五大核心需求:  

1.日常照护:针对失能老人,开发辅助进食、翻身、如厕的柔性执行机构,解决传统护理设备操作复杂、体验生硬的问题。  

2.健康监测:集成多模态传感器,实现跌倒预警、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并与社区医疗系统联动。  

3.情感陪伴: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与表情识别技术,提供个性化聊天、音乐疗愈等服务,缓解独居老人孤独感。  

4.认知训练:设计基于游戏化的认知障碍干预程序,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程。  

5.应急响应:在突发疾病或意外时,自动联系家属并启动紧急救援流程。  

黄永刚透露,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与宣武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合作申报国家“主动健康”专项课题,重点攻关上述场景的机器人原型开发。  

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考建议  

•产业链协同:当前养老机器人产业上下游协同不足,建议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企业间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通过联合研发、共享设施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人才培养:产业面临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相关专业建设,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培养模式,还可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标准制定:标准缺失影响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应牵头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制定产品、安全和服务标准,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  

•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  

市场洞察:助餐、助医、适老化改造需求迫切  

调研中,课题组关注到助餐、送餐机器人服务与家庭医生适老化改造领域的市场潜力。随着老龄化加剧,独居老人“做饭难”“就餐难”问题突出,具备自动烹饪、送餐功能的机器人可填补社区养老服务缺口。同时,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下,老年人对居家健康监测、慢性病管理的需求激增,机器人可通过智能问诊、用药提醒等功能提升服务效率。此外,家庭环境适老化改造市场空间广阔,机器人可集成环境感知、语音控制等技术,助力老年人安全便捷生活。  

针对上述需求,专家建议打造老龄科技共性技术平台,通过开放数据接口、标准化模块设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助餐、助医、适老化改造等场景的机器人产品快速落地。  

刘静:政策协同,打通老龄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  

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之一,东城区民政局副局长刘静指出,老龄科技转化需破解“政策碎片化”难题。她以东城区试点为例,目前社区养老驿站对机器人产品的采购标准、数据安全规范尚未统一,导致企业“不敢投”、机构“不敢用”。  

“建议建立市级老龄科技产品目录,明确准入标准与补贴政策。”刘静提出,可借鉴北京亦庄“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在东城区开放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场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同时,她呼吁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例如将医保健康数据与机器人监测系统对接,实现“预防-治疗-康复”全流程管理。  

创新中心:构建开放生态,加速技术落地  

针对课题组关切,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回应称,已构建“技术开源-资本赋能”生态:  

•技术开源:通过“天工”通用母平台与开源算法工具链,降低企业研发门槛,目前已有30余家机构基于该平台开发养老场景应用。  

•资本赋能:依托百亿元产业基金,对通过场景验证的项目给予最高50%的研发补贴,并协助对接医保、商保等支付渠道。  

此次调研标志着北京老龄科技转化进入“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阶段。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突破与政策环境的优化,养老机器人有望从“概念产品”加速走向“民生刚需”,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北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