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周一下午1点50,民建北京市委经济委员会《老龄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北京的路径优化》课题组11名成员,在负责人之一、东城区民政局副局长刘静的带领下,前往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2024年10月正式挂牌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展专题调研。此次调研聚焦加速老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养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围绕老龄科技转化路径、养老机器人研发方向及产学研协同机制展开深度交流。
创新中心:聚焦具身智能,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于2023年11月成立,作为国内首家具身智能软硬件全栈科技公司,其核心使命在于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生态建设。围绕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和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两大核心任务,创新中心全力攻坚,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
“天工”作为通用机器人平台,依托“慧思开物”具备强大的具身运控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够完成上肢精细作业,覆盖超市货物分拣、收银结算、流水线分拣、配电箱操作、早餐备餐等多个场景。目前,创新中心正持续对“天工”进行技术迭代和功能升级,以适应更多复杂场景,服务工业、制造业、商业、家庭等多个领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朱楠:整合资源,破解老龄科技成果转化“孤岛效应”
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朱楠从政策与产业视角深入剖析,指出当前老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技术-场景-市场”脱节的问题。他以医疗领域为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银河通用共建的“主动健康具身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通过临床数据反哺算法优化,使老年人能力评估效率提升40%,但此类跨领域协作仍属少数。
“老龄科技转化需整合医疗、养老、机器人三大专项领域资源。”朱楠强调,当前科研机构侧重技术突破,企业关注商业化落地,而养老机构缺乏技术适配能力,导致成果“卡在最后一公里”。他建议建立“需求导向-联合攻关-场景验证”的闭环机制,例如依托北京亦庄的百亿元机器人产业基金,推动医疗数据共享平台与养老场景开放,加速技术迭代。
黄永刚:紧扣五大刚需推动研发,多维度思考产业发展
紧扣五大核心需求
民建北京市委经济委委员、参政议政委委员黄永刚结合具身智能技术进展,提出养老机器人研发需紧扣老年人五大核心需求:
1.日常照护:针对失能老人,开发辅助进食、翻身、如厕的柔性执行机构,解决传统护理设备操作复杂、体验生硬的问题。
2.健康监测:集成多模态传感器,实现跌倒预警、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并与社区医疗系统联动。
3.情感陪伴: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与表情识别技术,提供个性化聊天、音乐疗愈等服务,缓解独居老人孤独感。
4.认知训练:设计基于游戏化的认知障碍干预程序,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程。
5.应急响应:在突发疾病或意外时,自动联系家属并启动紧急救援流程。
黄永刚透露,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与宣武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合作申报国家“主动健康”专项课题,重点攻关上述场景的机器人原型开发。
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考建议
•产业链协同:当前养老机器人产业上下游协同不足,建议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企业间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通过联合研发、共享设施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人才培养:产业面临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相关专业建设,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培养模式,还可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标准制定:标准缺失影响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应牵头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制定产品、安全和服务标准,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
•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
市场洞察:助餐、助医、适老化改造需求迫切
调研中,课题组关注到助餐、送餐机器人服务与家庭医生适老化改造领域的市场潜力。随着老龄化加剧,独居老人“做饭难”“就餐难”问题突出,具备自动烹饪、送餐功能的机器人可填补社区养老服务缺口。同时,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下,老年人对居家健康监测、慢性病管理的需求激增,机器人可通过智能问诊、用药提醒等功能提升服务效率。此外,家庭环境适老化改造市场空间广阔,机器人可集成环境感知、语音控制等技术,助力老年人安全便捷生活。
针对上述需求,专家建议打造老龄科技共性技术平台,通过开放数据接口、标准化模块设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助餐、助医、适老化改造等场景的机器人产品快速落地。
刘静:政策协同,打通老龄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
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之一,东城区民政局副局长刘静指出,老龄科技转化需破解“政策碎片化”难题。她以东城区试点为例,目前社区养老驿站对机器人产品的采购标准、数据安全规范尚未统一,导致企业“不敢投”、机构“不敢用”。
“建议建立市级老龄科技产品目录,明确准入标准与补贴政策。”刘静提出,可借鉴北京亦庄“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在东城区开放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场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同时,她呼吁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例如将医保健康数据与机器人监测系统对接,实现“预防-治疗-康复”全流程管理。
创新中心:构建开放生态,加速技术落地
针对课题组关切,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回应称,已构建“技术开源-资本赋能”生态:
•技术开源:通过“天工”通用母平台与开源算法工具链,降低企业研发门槛,目前已有30余家机构基于该平台开发养老场景应用。
•资本赋能:依托百亿元产业基金,对通过场景验证的项目给予最高50%的研发补贴,并协助对接医保、商保等支付渠道。
此次调研标志着北京老龄科技转化进入“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阶段。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突破与政策环境的优化,养老机器人有望从“概念产品”加速走向“民生刚需”,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北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