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8146563558
专项债项目储备的机制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发布时间:2025-09-26 浏览量:15

1758876515467454.jpeg

专项债项目储备机制作为连接政策导向与有效投资的“源头枢纽”,其运行质量直接决定专项债“稳投资、补短板、防风险”的政策效能。截至2025年6月,全国专项债余额已达34.8万亿元,但审计数据显示,超15%的资金闲置源于储备阶段的机制缺陷——喀什地区32.11亿元资金因前期论证不足无法支出,部分县市项目审核通过率不足10%;湖北等地因部门协同缺失导致项目手续滞后,资金落地周期延长3倍以上。在“自审自发”试点扩容与投向领域深化的背景下,系统破解储备机制顽疾成为当前专项债管理改革的核心命题。  

一、专项债项目储备的核心机制问题  

(一)协同机制碎片化:部门壁垒阻断项目流转  

专项债项目储备涉及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等7个以上部门,但统筹协调机制的缺失导致“各唱各调”的治理困境。从实践来看,这一问题呈现三重表现:其一,权责划分模糊,行业主管部门对项目前期论证“甩手掌柜”,财政部门独自承担收益审核压力,湖北审计发现部分项目因主管部门反馈滞后错失申报窗口期;其二,信息系统割裂,发改部门项目库与财政部门债务管理系统未实现数据互通,项目单位需重复录入投资金额、建设周期等核心数据,导致信息偏差率超5%;其三,审批流程脱节,尽管政策要求“并联审批”,但用地预审、环评等要件办理仍存在隐性先后顺序,广东明确要求未完成初步设计概算的项目一律不予发行,而这类手续因部门协调不畅往往延误数月。  

(二)培育机制薄弱化:项目“先天不足”难承资金  

项目培育的缺位是导致储备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突出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的惯性思维。在前期论证环节,喀什地区32亿元闲置资金背后是项目可研报告流于形式,部分产业园项目未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即仓促入库;在要件办理环节,西部某县12个储备项目中8个因缺乏经费未完成初设批复,陷入“手续不全无法申报,不申报无经费办手续”的恶性循环;在专业能力层面,基层对政策理解偏差明显,湖北省审计指出,部分县市对评审重点把握不足,导致项目因不符合投向负面清单被直接剔除。这种“带病储备”导致储备库与发行库转化率普遍低于40%,造成大量前期资源浪费。  

(三)审核与激励机制错位:供需错配加剧效率损耗  

审核权限与激励导向的失衡进一步扭曲储备行为。在审核机制上,“自审自发”试点与非试点地区形成明显落差:试点地区经省级审批即可发行,周期缩短30%,湖南首批试点项目通过率提升20%;非试点地区仍需“市县申报—省级审核—国家复核”三级流程,部分优质项目因等待审核错过建设黄金期。在激励机制上,额度分配与储备质量脱钩的问题突出,喀什地区莎车县等3县市通过率低于10%却仍盲目申报,根源在于“多报多得”的惯性认知尚未扭转;而广东等地虽建立正向激励,但对储备质量的考核权重仅占15%,不足以引导地方转变观念。  

(四)市场化机制缺失:收益平衡能力先天不足  

储备阶段对市场化逻辑的忽视,导致项目偿债能力存在结构性缺陷。在土地收储等重点领域,定价机制模糊与主体单一问题尤为突出:各地收购价格“就低不就高”,房企接受度不足30%,而城投公司因债务压力大、专业能力弱,难以高效盘活土地资源;在收益测算环节,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部分项目占比超70%,在房地产市场调整期面临收益断流风险;在社会资本参与方面,因缺乏收益共享机制,民营企业对储备项目参与度不足10%,市场化融资工具衔接不畅导致项目资金拼盘难以成型。  

二、完善专项债项目储备机制的对策路径  

(一)构建协同治理体系:打破部门壁垒与流程梗阻  

破解协同困境需从组织、技术、流程三维度发力。在组织层面,建立省级专项债统筹委员会,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行业主管部门派员驻点办公,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套方案”,喀什地区通过该模式实现项目库动态更新率超80%。在技术层面,打造“三库合一”数字化平台,整合项目审批、收益测算、资金使用数据,实现投向合规性系统自动筛查、收益合理性大数据核验、要件完备性跨部门实时校验,长沙通过该平台将审核时间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在流程层面,推行“要件容缺+并联审批”模式,参考临猗示范区经验,对民生类项目允许先入库后补正手续,但明确3个月补正期限,逾期自动清退。  

(二)建立分级培育机制:夯实项目前期基础  

以“孵化—培育—申报”三级体系破解项目先天不足问题。在孵化期,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开展政策对接,结合区域短板谋划项目,如临猗示范区聚焦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等刚需领域储备项目,通过率达100%;在培育期,设立省级专项培育资金,对入库项目给予10-50万元前期经费,山西通过该方式将项目成熟度提升至80%以上;在申报期,组建省级专家库,为基层提供“一对一”收益测算指导,要求新兴产业项目提供省级以上技术认定,土地收储项目明确收益结构中市场化收入占比不低于40%。同时建立“培育—发行”联动机制,广东要求未完成初设概算的项目一律不予发行,从制度上倒逼前期工作提质。  

(三)优化审核激励机制:实现储备质量与额度匹配  

通过权限重构与考核改革理顺储备导向。在审核机制上,扩大“自审自发”试点范围,对非试点地区实行“按月审核”制度,缩短储备周期至3个月以内;建立“省级复核抽查”机制,试点地区项目备案后抽查比例不低于20%,对违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并扣减额度。在激励机制上,重构额度分配模型,赋予“储备库成熟度”“发行库转化率”“存续库支付率”等指标30%以上权重,对喀什等资金闲置严重地区核减下年度30%额度,对广东等储备质量高的地区给予10%额外奖励。同时建立责任追溯机制,对“凑数式储备”的县市约谈问责,压实项目单位主体责任。  

(四)植入市场化运行逻辑:增强项目收益可持续性  

以市场化机制提升项目偿债能力与落地效率。在主体培育上,打破土地收储主体单一格局,鼓励市场化机构参与,通过“政府+城投+民企”模式整合专业能力与资金资源,明确民营企业参与收储的债权清理绿色通道;在定价机制上,建立“成本+增值收益”的土地收购定价体系,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成本与地块开发潜力,提高房企参与积极性;在收益机制上,推广“肥瘦搭配”模式,将无收益市政工程与充电桩、广告位等经营性资产捆绑储备,杭州通过该模式实现6类收益组合平衡,项目通过率提升40%。同时打通“专项债+REITs”退出通道,北京地铁14号线通过该方式回收资金120亿元,为储备新项目提供资金循环。  

(五)强化全周期监管机制:筑牢储备风险防线  

构建“事前筛查—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的监管闭环。事前建立“三维审核”体系,发改部门审投向、财政部门审收益、审计部门审合规,江门审计通过核查可研报告与绩效目标,从源头剔除3个收益不实项目;事中实行“三色预警”,对要件办理滞后的蓝色预警项目发函提醒,对资金闲置超6个月的黄色预警项目暂停拨付,对收益下滑的红色预警项目启动调整;事后开展绩效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核算实际收益与测算偏差,偏差率超20%的项目单位3年内不得申报新项目。同时强化信息公开,在债务平台增设“储备项目动态”专栏,披露要件进度、收益构成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结语  

专项债项目储备机制的改革本质是推进财政资金治理现代化的缩影,其核心在于实现“政策找项目”与“项目配政策”的有机统一。当前,部门协同不畅、培育薄弱、激励错位等机制性问题,本质上是传统行政思维与市场化要求、粗放管理与精准投放之间的深层矛盾。随着“自审自发”试点的深化与数字化监管的普及,地方政府需摒弃“重申报轻储备”的惯性,以协同机制打破壁垒,以培育机制夯实基础,以市场化机制注入活力,以监管机制守住底线。唯有如此,才能让储备库真正成为优质项目的“蓄水池”,让专项债资金精准滴灌至发展急需领域,为稳增长、惠民生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