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8146563558
2026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第一批申报启动)
发布时间:2025-09-23 浏览量:54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已正式下发《2026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业领域)申报通知》,标志着本次申报工作全面启动。  

考虑到区(县)和地市级需进行前置审核与推荐,且恰逢国庆长假临近,节后预计将迎来材料提交高峰期,相关部门及企业需提前做好加班准备。建议企业尽快与当地主管部门联系,明确具体申报要求与流程,避免错过申报时机。  

1758617043227099.jpeg

一、申报核心时间节点

省级报送截止时间:  

各省(市)需在2025年10月24日前完成报送工作。  

企业关键准备节点:  

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类项目,预计省(市)层面截止时间为国庆长假后(2025年10月9日)。  

企业需在此前完成材料准备与层级上报,为前置审核预留充足时间。  

二、申报基本要求与否决条件

(一)基础申报条件  

项目性质与规模:  

须符合国家布局等产业政策规定,且为在建项目;  

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项目进度不超过80%。  

手续合规性:  

确保项目核准(备案)、环评、用地、规划、节能、安全评价等手续合规完备;  

手续未办齐的企业,必须出具详细的相关说明。  

禁止重复申报:  

已获得中央财政投资或其他部门支持的项目,以及已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其他相关领域或国家其他部门相关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二)明确否决条件  

共包含13项核心否决情形,重点如下:  

项目状态类:  

未开工(投资进度为0%)、已完工或投资完成额超过80%;属于新建项目,含原厂搬迁、异地新建。  

建设内容类:  

项目建设内容包含房地产开发、楼堂馆所建设。  

设备关联类:  

淘汰设备不属于项目法人;淘汰设备为3年内购置;淘汰设备此前购置总额与新设备投资总额的比值低于10%。  

投资核算类:  

项目投资数不闭合(投资核算逻辑不完整、数据不匹配)。  

三、重点支持方向与标准 

(一)“两新”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核心支持方向)  

整体支持方向和投资规模与2025年扩围方向保持一致,具体涵盖十大行业,且部分行业有明确排除项:  

石化、化工、有色、机械、纺织、医药(含医疗器械)、金属非金属矿(含勘探)等行业:  

核心支持内容为淘汰落后低效、超期服役老旧设备,更新先进高效设备与试验检测设备,同时推动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绿色化、智能化改造;  

建材行业排除水泥、平板玻璃领域,轻工行业排除粮油加工领域,支持内容与上述行业一致;  

汽车行业仅支持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设备更新与改造升级,排除整车产业。  

此外,该领域还支持:  

创新平台建设:包括提升工业设计中心、计量和检验检测中心、认证中心、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基地的专业化、高端化、综合性生产服务能力;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战略,支持强化产业导入的试点地区骨干企业开展设备更新。  

支持标准:  

依据《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按不超过核定固定资产投资的15%予以支持。  

(二)设备更新类新增三大方向  

2026年申报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三大重点支持方向,且有明确技术与国产化要求:  

安全生产领域:  

支持矿山智能监测系统、化工防爆设备项目,需提供技术可行性认证。  

电子信息领域:  

支持6G实验室原型机研发项目,需提供技术可行性认证。  

设施农业领域:  

支持智能温室光控系统项目,需提供技术可行性认证。  

特殊要求:  

上述三大新增方向的项目,均需出具国产化率≥85%的证明文件。  

四、申报关键变化与规则调整

(一)预算与项目管理机制变革  

按照零基预算改革要求,2026年超长期特别国债采用“先有项目再有预算”的模式,将提前下达项目清单,再根据清单安排资金预算,进一步强化项目与资金的匹配性。  

(二)资金匹配规则升级  

资金占比调整:  

中央财政资金占比从原60%降至50%,地方配套资金占比需提高至30%-40%;  

剩余10%-20%的资金缺口,允许通过政策性银行绿色信贷补充。  

单项目额度限制:  

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额度从原5亿元调整为3亿元;  

但AI+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可突破此额度限制,具体以主管部门审核为准。  

(三)申报材料优化要求  

设备更新类专项材料:  

需提交新旧设备能效对比表(并附第三方检测报告)、淘汰设备处置承诺书(明确报废时间及具体处置途径)。  

共性材料补充:  

可行性报告中必须增加“碳减排测算”章节,且需使用国家发改委认可的核算工具进行测算;  

资金拼盘方案中需清晰标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与其他配套资金(如地方财政、绿色信贷)的隔离使用计划,确保资金用途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