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9473455 13691128829
国家发改委:今年18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投资补助资金下达完毕
发布时间:2025-08-14 浏览量:10

1755154850883100.jpg

根据国家发改委消息,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1880亿元投资补助资金已下达完毕,支持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物流、环境基础设施、教育、文旅、医疗、住宅老旧电梯、电子信息、设施农业、粮油加工、安全生产、回收循环利用等领域约8400个项目,带动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  

640.png

国家发改委近期下达的18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投资补助资金,是落实“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关键举措,其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层逻辑与战略考量。中企规划院认为,这一政策既是应对短期经济压力的“稳压器”,也是推动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需从多维视角审视其意义与挑战。  

一、政策逻辑:从“量”到“质”的转型突破  

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向激活  

设备更新不仅直接拉动投资需求(2025年1-2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更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植入智能化设备,推动供给端升级。例如,康诺食品通过设备更新将奶酪产能提升近3倍,生产过程实现数字化管理,这种“以旧换新”本质上是生产力的迭代重构。  

绿色转型与安全发展的双重锚定  

政策将能源电力、老旧电梯、安全生产等领域纳入支持范围,既呼应“双碳”目标(如中车大连新能源机车氮氧化物减排45%),又强化基础设施安全(如南京老旧电梯更新解决居民出行隐患)。这种“绿色+安全”的组合拳,为经济运行构筑双重保障。  

中央与地方的协同治理创新  

超长期特别国债采用“中央发债、地方使用、中央还本付息”模式,既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又通过资金分配向中西部倾斜(如汽车报废更新补贴中央承担比例达95%),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种财政机制创新,为跨周期调节提供了制度范本。  

二、实施成效:政策杠杆撬动多重红利  

企业竞争力跃升的实证案例  

奥司特工贸引入静电喷涂流水线后产值预计增长15%,嘉兴天之华喷织通过设备更新实现生产率提升30%,这些案例表明,政策正在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产能与效益。更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在设备更新中表现突出,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8.4%,高于国有和外资企业,彰显市场活力的激活。  

产业链升级的链式反应  

设备更新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如埃斯顿机器人)订单增长,数字化设备采购量同比增长15.4%,形成“设备更新-技术突破-市场拓展”的正向循环。这种效应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尤为显著,例如国家电网“南网电鸿”系统推动百万电力设备智能化改造,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动能。  

消费与投资的共振效应  

政策通过“设备更新+以旧换新”组合,打通生产与消费循环。2025年1-2月,家电以旧换新申请量超2000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5%,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形成良性互动。这种“供给创造需求”的模式,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  

三、潜在挑战: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资金分配的精准性与透明度  

尽管政策强调向成效较好地区倾斜,但如何避免“撒胡椒面”式分配仍需制度保障。例如,中西部地区在设备更新基础、产业承接能力上存在差异,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确保资金流向最需领域。  

技术迭代与人才适配的错位风险  

智能化设备普及可能导致结构性失业,如康诺食品生产线自动化后用工人数未增但技能要求提高。这要求配套职业培训体系同步升级,避免“设备换人”与“技工荒”并存。  

债务可持续性与财政纪律  

超长期特别国债虽不计入地方赤字,但中央财政长期付息压力仍需警惕。需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确保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益匹配,防止“重建设、轻运营”的传统基建弊端。  

四、未来展望:构建长效机制的关键路径  

政策工具的协同创新  

可借鉴嘉兴经验,将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专项贷款、产业基金结合,形成“财政+金融”组合拳。例如,对数字化改造项目叠加税收优惠(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放大政策杠杆效应。  

标准引领与市场机制的深度融合  

加快制定细分行业设备更新技术标准(如电子信息领域的能效标准),同时通过“反向开票”等机制规范资源回收,形成“淘汰-更新-循环”的闭环生态。  

区域差异化施策的精准落地  

东部地区可聚焦高端制造与数字经济(如长三角集成电路设备更新),中西部地区侧重能源装备与农业现代化(如新疆设施农业设备升级),避免“一刀切”导致资源错配。  

结语  

设备更新绝非简单的“机器换旧”,而是一场涉及技术、资本、制度的系统性变革。当前政策已显现“四两拨千斤”之效,但要实现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跃迁,仍需在资金监管、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唯有将设备更新嵌入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大框架,才能真正实现“旧设备退场、新动能上场”的历史跨越。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短期刺激与长期效益、中央统筹与地方创新、政策力度与市场规律,将是考验治理智慧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