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让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除了最基础的养老服务外,在养老产业链中,综合型养老社区正在兴起。接下来解读下综合养老社区该如何选址与规划。
选址与规模
选址要考虑三大因素
综合型养老社区的选址应当考虑三个影响因素:环境、交通和配套。从已有的一些较大的综合老年社区来看,通常靠近城市周边的城乡交界处,或者毗邻景观资源,其位置既有相对宜人的居住环境,又有城市快速路或轨道交通能够方便地到达。一些养老社区为了方便老人出行和亲友探望,还专门设置班车往返于社区与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车站之间。
在养老社区的周边配套中,医院对于老人来说最为重要。社区附近10分钟车程内应有医院或急救站,以解决老人的就近医疗和突发疾病等问题。另外,养老社区还可以与周边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在社区中设置医疗救助站,以便在老人有突发性疾病的时候可以迅速地进行处理。
建设规模宜有所控制
养老社区的建设规模不能过大。对于超大型养老社区或“老人城”等并不提倡,因为这不利于老人与外界的联系。以美国CCRC连续照料养老社区为例,其用地规模通常在80到300亩之间,所包含的居住单元在100到400个左右;个别大型的CCRC占地面积会超过300亩,居住单元在400个以上。而我国目前想建造的养老社区的规模远远大于美国和日本。养老社区应将居住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我国由于老年人口总数大,一定量的大型养老社区必然会出现,此时可以通过组团化的布局方式将居住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增强居住环境的亲切感。《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指出普通的居住组团规模在1000到3000人左右,养老社区的组团规模应更小一些,并宜采用多层的住宅形式,例如健康老人的居住组团可以在500到1000人,需护理老人的居住组团为150到300人左右。一方面老人的行动能力有限,过大的居住组团不利于其外出活动,也不便于社区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人到老年后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有所衰退,对于居住环境和周围人群的辨识力下降,并不能够记住太多的邻居,紧密相处。因此养老社区的组团规模应当较小,以便使老人能够更好地熟悉周围的居住者,获得对社区的归属感。
道路与停车组织
养老社区的道路系统应与普通社区有所区别,除了要保证“顺而不穿,通而不畅”的基本原则外,还应重点考虑人车流线组织和停车场地设置两方面问题。
分开组织人车流线,保证车辆就近停靠
养老社区既要保证人车分流,又应做到就近停车。人车分流的目的是保证老人在社区内能够安全地行走,不会受到机动车的干扰;就近停车是为了让车辆在必要时可以停靠在楼栋出入口附近,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搬运家具等重物以及紧急时停靠救护车等等。
社区内的主要车行道应串联各个组团,步行道路应尽可能呈环形接通。社区内各楼栋和设施之间最好能设置带遮蔽的连廊,以便雨雪天气时老人仍可安全出行。目前一些养老社区的规模较大,老人从居住组团到公共服务设施的距离过远,不利于老人的生活,不得不这样时应提供社区电瓶车等搭载老人出行。
考虑三类停车场地,非机动车位不宜设在地下
养老社区中应有三类停车场地,分别是机动车停车场、紧急救护车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在设置机动车停车场时,除了应有集中的地下车库或临时客用场地外,还应在各居住组团出入口及楼栋单元出入口处分散设置小规模临时停车场,提供给救护车、小区电瓶车或亲友探访时临时停车使用。社区中还应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或三轮车这些老人出行常用的车辆提供近便的停放位置。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养老社区的非机动车停车位不宜设在地下。有些居住区为了追求社区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在设计时将非机动车停车库设在地下,平时居民停放车辆时都要上下坡道,这对于老人来讲是十分不便的:一方面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每天都会使用,停放在地下存取不方便;另一方面电动自行车、三轮车车身较沉(一部电动自行车的重量通常在50kg左右),老人推行车辆上下坡道会很费力和危险,若再从地下车库将物品拎回家,就更为吃力。因此养老社区中不应为了追求美观而造成老人使用时的安全隐患,而应当就近各个楼栋出入口设置一小片停车区域。
建筑功能与布局形式
养老社区应合理划定分区
目前的综合型养老社区中通常会有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多种居住类型,这些居住类型的使用对象各不相同,例如老年住宅通常面向健康、自理的老人,而老年公寓会有一部分提供给需要照料和帮助的老人。不同居住类型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也会有所差异,例如有的是出租,有的是出售,入住老人所缴纳的费用也不同。比如有些社区餐厅设在某栋老年公寓里,而公寓住户不希望社区里的其他住户来这里打饭或用餐,认为双方缴纳的物业管理费用不同,其他住户占用了公寓的公共空间,由此引发出许多矛盾。所以综合型养老社区应在规划布局上将不同的居住类型分区设置,并在一些公共设施和室外环境上也有所划分,形成一定的专属和独立性,以避免管理和使用时出现纠纷。
建筑布局形式追随功能
不同的居住类型由于功能配置需求不同,其建筑形式会有所差异。为健康老人而建的老年住宅可以是单元式,而为半自理或不能自理老人设计的住宅通常会采用廊式,走廊及走廊侧放大空间兼有活动、服务和管理功能。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健康老人居住的老年住宅与普通住宅类似,可以是单元楼栋状;而可提供照护服务的老年公寓出于管理效率的考虑,宜采用集合式居住的形式,建筑内部应有走道连通,建筑布局通常为工字形、王字形、L形、E形或鱼骨形等等,在保证南向房间最多的情况下兼顾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养老建筑宜在功能形式上创新
养老社区中还应考虑建筑功能形式上的创新,以适应多样化的居住需求。例如一些相互熟识的老人可能会结伴入住,也可能会有子女不定期地探望并与其共同居住,那么就应为他们提供相对私密并具有家庭氛围和独享的活动空间。例如放大廊式公寓的端头部分,设置家庭套间,在需要时可将走廊中的门关闭,使这部分成为一个稳定和独立的空间,走廊也可用作公共起居室;不需要时将走廊的门打开,仍可还原为一般的公寓房间使用。这种处理手法要比普通的廊式公寓更能迎合老人的需要,满足他们与亲属、朋友、家人共同居住、共同活动的需求。一些毗邻风景旅游资源的养老社区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养老社区的规划问题、规划原则和设计建议
服务配套设施
在养老社区的服务配套设施规划方面,与老人相关的有以下几个要点。
配套设施宜按类型进行合理分区
养老社区的配套设施应注意动、静分区和主、次分区。一些大型、常用的配套设施,例如社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健身中心等可集中布置在社区入口等人流集中场所,营造热闹氛围,并要注意与老人居住组团分开,以免声音上的影响。一些可兼顾对外经营的设施(如医院、药店)可靠社区边沿布置,方便社区内外的人员共同使用。
小型、常用的服务设施宜重复、分散地设置。例如小超市、理发店、按摩店、公共餐厅、医疗服务站等与老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使用频率较高的服务设施应就近每个居住组团出入口设置,方便老人途经与看到。
按老人行动能力确定配套设施的位置
常用服务设施不应超出老人的步行适宜范围。我国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出行方式仍以步行为主,与出行方式较灵活的年轻人相比,老人更需要近便的、步行可及的配套设施。因此养老社区配套设施的位置 需根据使用频率和老人的行动能力而确定。据一项针对老人出行行为的调查,老年人75.5%的出行距离都在2km以内,62.5%的出行时间在20分钟以内。因此社区配套设施与老人居住楼栋的距离不应超过上述范围。当社区规模较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与老人居住组团距离较远时,宜设置电瓶车或班车搭载老人出行。
医疗服务站点宜就近老人居住楼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因看病而出行的比例会大幅增加。为了保证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能够方便地到达,医疗服务站点距离老人居住楼栋不宜超过1km。这样也能保证在老人突发疾病时,医护人员可及时地作出反应和处理。
在规划时应摆脱一般居住区选址与规划的既定思维方式,考虑老年人群的特殊要求,并在规划布局和建筑功能形式上进行创新。此外,养老社区的经营模式与后期运营管理要与规划设计统筹考虑,做好灵活应对的准备,实现多元化发展。